作者:聚创同济考研网-小厦老师 点击量: 364 发布时间: 2012-07-15 16:55 【微信号:扫码加咨询】
一、历史沿革
同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始建于1978年,是全国高等院校中建立计算机专业较早的学校之一,并于1987年9月成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1993年获准设立“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博士点。1995年后陆续设立“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系统结构”3个硕士点。从1996年开始先后合并多所大学包括原上海铁道大学的计算机专业及计算中心,成立新的同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2001年到2003年期间设立“计算机应用技术”和“计算机软件与理论”博士点。2005年获准设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两年后设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并入选“国家级计算机与信息技术教学实验示范中心”建设单位。2008年获“教育部计算机特色专业建设单位”。2009年通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0年该学科进入同济大学首批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2011年获准设立“软件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
在学科建设方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以队伍建设为核心,通过多学科相互交叉和渗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2002年以来,逐步建立并完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和“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应用技术”和“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四个二级学科,设立“软件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以学科为依托先后建立了“国家高性能计算机工程技术中心同济分中心”、“Microsoft-同济大学Windows移动及嵌入式中心”、“国家Linux人才技术中心”、“国家IC人才基地”、“嵌入式系统与服务计算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企业数字化工程中心”。并建立了软件与信息服务、网络与分布式计算、嵌入式系统及应用、认知与智能信息处理等研究方向,采用国际化办学和与国际著名IT企业合作的“一体两翼”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集教学、实验、创新于一体的学科专业特色。
二、师资力量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现有教职工85人,其中专业技术类师资72人,教授(包括研究员)26人,副教授(包括副研究员)12人,博士生导师21人。专业技术类师资中具有博士学位的47人,占专业师资类人数65%。教师队伍中有973首席科学家2人,千人计划2人,中科院百人计划1人,国家杰出青年(海外)基金获得者3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上海市领军人才1人,上海高校东方学者特聘教授1人,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2人,上海市曙光学者4人、上海曙光跟踪计划1人,上海市启明星2人,上海市浦江计划2人。
近年来,为促进教师队伍的全面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学校、学院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分别出台了一系列相关人才政策与措施,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同时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在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发挥作用,相关政策向中青年教师倾斜,建立了比较合理的教师培养机制和奖惩制度。
三、人才培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根据学科特点,面向国际学科前沿、国家重大需求和国民经济重点行业,将本科生培养目标分为科学研究型、技术开发型和工程应用型三类,并与研究生培养体系衔接,形成本硕博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非常重视学生的外向型培养,努力让学生融入到国际新技术创新的行列中。参与了同济大学中意学院的本科生培养,中意学院是中国教育部与意大利教育大学和研究部共同签署的中意高等教育合作项目,其目的是推动合作高校间学科发展与科研水平的提高,推动中国与意大利教育和经济企业界的密切合作,促进中意两国在高等教育方面的共同发展。同济大学与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都灵理工大学及博洛尼亚大学在信息技术工程本科专业上合作办学。中国学生采取3+1培养模式(前3年在同济大学学习,第4年在意大利合作高校学习),毕业生可获得合作双方大学分别颁发的学士学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将采取“4+2”模式(4年本科、2年硕士研究生)通过与国内外知名大学、著名企业建立密切合作关系,致力于共同培养高级工程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每年招收硕士研究生120名左右,博士研究生48名左右。参与了芬兰米凯利工业大学、芬兰阿尔托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德国汉诺威莱布尼茨大学、法国国立高等电信大学校等国外大学签署的双硕士学位合作计划。在与国外著名高校联合培养过程中,许多博士和硕士研究生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同时和国内外知名企业建立校企联盟,培养研究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大部分学生毕业后也因此就职于谷歌、IBM、INTEL等公司。
四、学科建设
学科点类型 | 数量 | 学科点名称 |
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 | 1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一级学科博士点 | 2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软件工程 |
二级学科博士点 | 4 | 计算机应用技术 计算机软件和理论 计算机系统结构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
二级学科硕士点 | 5 | 计算机应用技术 计算机软件和理论 计算机系统结构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软件工程 |
工程硕士点 | 1 | 计算机技术 |
学科支撑平台 | 国家高性能计算机工程技术中心同济分中心 Microsoft-同济大学Windows移动及嵌入式中心 国家Linux人才技术中心 国家IC人才基地 嵌入式系统与服务计算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企业数字化工程中心 |
五、科学研究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近五年来获得国家科技部973计划、863计划、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面上项目,国家发改委项目,教育部重点项目,国际合作项目,上海市重大重点科研项目近200余项;其中973计划项目负责2项、课题负责6项、子课题负责2项;主持或参与863项目1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经费总额接近8000万元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有:网络资源管理与调度模型;并发理论与并行程序验证;认知与智能信息处理;网格计算异构信息处理与协同技术;软件测试技术;空间数据管理与服务;嵌入式系统;信息安全与可信计算;视频编码研究;计算机辅助分析与仿真;图形图像技术;虚拟现实与可视化等。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近千篇,包括IEEE Transactions系列文章10余篇,发表于IEEE Transactions on Fuzzy Systems、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Part A、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Part B、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Part C、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IEEE Transactions on Robotics and Automation、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IEEE Transactions on Mobile Computing、IEEE Transactions on Broadcasting、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 for Video Technology等国际顶级期刊上;出版著作10余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0余项;在一些技术领域如交通信息网格等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已产生较大影响。
六、国际合作
在学术交流方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积极参加国际性学术组织和国际会议,其中包括IEEE Fellow 2人,国际学术期刊编委、国际会议程序委员会主席/副主席及委员10多人。和国外一些研究机构、大学及国际著名的专家保持密切联系,包括纽约州立石溪大学、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美国韦恩州立大学、芬兰奥多大学、比利时列日大学、法国计算机与自动化研究所、加拿大渥太华大学、加拿大国家研究院、加拿大温莎大学、日本富山大学、英国Brunel大学等。不仅如此,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资助多名青年教师在国外著名大学进行长期学术交流和访问,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美国爱荷华州立大学、法国里昂二大、瑞士理工大学、芬兰阿尔托大学等。
国际合作除了人才的国际化培养以外,同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在科学研究方面承担了一批国际合作项目、多边和双边合作项目、国际著名IT企业的合作项目。与包括英国Brunel大学、芬兰赫尔辛基理工大学、美国德克萨斯技术大学、法国国立电信学院、日本东京大学、日本富山大学、日本国立情报研究所、加拿大温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美国南加州大学等诸多国外大学开展研究合作。此外还与包括IBM、Microsoft、Nokia、AMD、Intel、Apple等多家国际著名高科技企业开展深层次全面合作,成立了同济大学-IBM技术中心、Microsoft-同济大学Windows移动与嵌入式中心、同济大学-Nokia移动创新技术中心、同济大学-AMD技术中心、同济大学-Intel多核技术创新实验室、同济大学-Apple开发技术实验室,为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做出了重大贡献。
七、获奖成果
(1)科研成果奖
序号 | 项目名称 | 获奖名称 | 等 级 | 获奖时间 |
1 | 基于虚拟超市技术的大规模网络资源管理及其应用 | 国家技术发明奖 上海市技术发明奖 | 二等奖 一等奖 | 2011年 |
2 | 信息网格技术及其在交通信息服务中的应用研究 | 教育部科技进步奖 | 一等奖 | 2011年 |
3 | 面向复杂问题结构可计算的决策支持系统研究与应用 | 教育部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2010年 |
4 | 神经网络与统计学习理论与应用研究 | 安徽省自然科学奖 | 一等奖 | 2009年 |
5 | 智能信息处理理论若干关键问题研究 | 重庆市自然科学奖 | 一等奖 | 2007年 |
(2)教学成果
序号 | 项目名称 | 获奖名称 | 等 级 | 获奖时间 |
1 | 计算机学科“一体两翼”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上海市教学成果奖 | 二等奖 一等奖 | 2009年 |
2 | 大学生计算机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改革与实践 |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上海市教学成果奖 | 二等奖 一等奖 | 2009年 |
3 | 新世纪初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与实践 |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上海市教学成果奖 | 二等奖 一等奖 | 2005年 |
4 | 面向21世纪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与实践 |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上海市教学成果奖 | 二等奖 一等奖 | 2001年 |
5 |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教学实验中心 | 上海市、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2007年 | |
6 |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团队 | 上海市、国家级教学团队 | 2008年 | |
7 | 上海市高校教学名师2人 | 上海科教网突出贡献奖 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 | 2006年 2010年 | |
8 | 《大学计算机基础(第五版)》 | 国家优秀教材奖 | 2009年 |
(3)学生竞赛成果
近年来,同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取得了较好成绩,包括全国数学建模大赛、全国科技应用大赛、嵌入式系统全国邀请赛、全国计算机仿真大赛、上海高校信息安全竞赛、ACM/ICPC亚洲区预选赛、IBM竞赛、Nokia大学移动创新大赛等竞赛,获得金、银、铜、一等、二等、三等奖项百余项。
此外,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1人,全国博士生创新奖1人,上海市优秀博士论文2人,“宝钢教育奖”特等奖1人。
以上是聚创考研网为考生整理的"同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介绍"的相关考研信息,希望对大家考研备考有所帮助! 备考过程中如有疑问,也可以添加老师微信H17720740258进行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