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聚创考研网-a老师 点击量: 718 发布时间: 2017-02-15 16:06 【微信号:扫码加咨询】
聚英携手厦大新传研究生学姐桔子姐为2018备战新传的学子们整理新传的知识点,供新传学子们学习参考。更多新传知识点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名校新传考研,每日为大家分享新闻传播考研的复习方法、注意事项以及宝贵的知识点讲解。
该考点在新传的考试中鲜少出现,不过马克思的精神交往依然非常重要,罗杰斯在《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中也提及了马克思对传播学的贡献。虽然多次被真题绕过,但毕竟是书本着墨的要点之一,18考验同学们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还是需要认真阅读书本。本次推送的内容位于参考书《传播学教程》第一章第三节,可以简单概括为三个问题,一个需要:
问题一:我们为什么需要学习马恩的“精神交往理论”。
我们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出发看待传播学是基于现实的需要:
一、学好传播学的重要前提。
对于我们学生来说,如何学好传播学才是核心问题。这里,学好传播学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必须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树立科学的传播观。
二、 学习马恩精神交往理论的原因(基于几种现实需要)
1. (有糟粕)传播学史从西方国家,主要是从美国引进的。美国作为主流传播学的发源地,其研究成果的确有很多值得借鉴之处,但是,由于对于行为主义和实证主义方法的崇尚,美国传播学在许多场合把传播仅仅作为孤立的精神或心理现象加以考察,导致了他们的传播理论中有不少学术视野的局限性。,为使它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我们必须从唯物史观出发重新建构传播学理论体系。
2. (哲学指导的普遍性),传播学属于一门社会科学,任何一门社会学都离不开哲学世界观的指导,考察人类的传播活动,同样被必须从科学的传播观出发。
3. (研究目的),研究传播学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为了探索社会信息系统良性运行的规律,理顺我国社会的传播结构和传播关系,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这也要求我们必须将唯物史观贯穿于传播学研究之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理论为确立唯物主义的传播观提供了重要的出发点。
问题二:为什么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交往”理论是唯物论传播观的出发点
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构成人类交往活动的总体。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两者的辩证运动推动着人类交往活动的总体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理论为确立唯物主义的传播观提供了重要的出发点。
联系:他们的“精神交往”概念与现代的“传播”概念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对象范畴:在马恩那,精神交往指的是以“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而现代传播学中,传播指的是以“信息”(广义上的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两者涉及的对象和范畴并没多大差异。
使用概念:马恩在论述精神交往之际,也大量使用了现代传播学的基本概念。这说明,我们把精神交往理论看做是马恩的传播观,并非牵强附会的理解。
区别:( 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行为主义传播学的本质区别)
马恩的精神交往理论和西方尤其是美国的行为主义传播学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1. 视野广阔。在行为主义传播学那里.传播基本上是作为孤立的精神或心理现象来看待的,往往单纯地研究信息或研究传播;而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则要求把精神交往放在人类社会交往的大系统中加以考察,不但要研究人的精神活动本身,而且要研究精神活动与物质活动的关系、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关系,这有助于我们从更广阔的视野来观察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和传播关系。
2. 两个考察。马恩认为,精神交往与精神生产相联系的,人们精神交往关系也是与一定阶段的精神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精神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密切相关的。从此观点来观察人类的传播活动,我们首先不能不考察精神生产力的水平对社会传播发达程度的制约:其次,我们也不能不考察人们在精神生产过程中的地位以及精神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对传播关系的制约作用。美国的行为主义传播学有意无意地回避这些重大问题,因而不能从根本上揭示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关系的本质。
3. 信息及生产。从马克思观点看,精神生产作为一种生产必然有它的产品—信息,其行业叫信息产业。信息既然是产品,必然有其价值和使用价值,这是信息产品和其他物质产品的共性。但信息又有其个性,一般物质产品消费的是其本身,多是—次性的,而信息的消费则是其精神内容(意义),一般是多次性的。精神内容的生产与一定的思想、观念、道德、法律、宗教和意识形态等相联系。美国行为主义传播学虽不否认信息中包含着思想、观念和价值倾向,然而却不想从信息的生产过程和生产结构中去寻找产生这些倾向的原因。
综上所述,我们不能孤立地考察传播,而应该把它放在人类生产和交往活动的总体(社会大系统)中加以考察;我们也不能抽象地考察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互动,而应该把它放在具体条件下、放在与其他社会因素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关系中加以考察,这是马恩的精神交往理论给予我们的重要启发,也是我们考察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基本出发点。
问题三: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1)一定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适应;
要点
1、人类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源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活动。
2、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
3、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关系反映着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关系。
(2)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物质决定精神,而是更多地表现在相互作用之中。这个辩证关系也是我们理解现代的信息生产和信息传播,乃至现代信息社会的一把钥匙。
其独立性和能动性主要表现在:
1、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发展,反过来也推动着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发展。
2、在物质生产达到一定的发达程度之际,精神生产的状态如何将会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
3、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既然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相区别.就意味着它具有与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不同的特殊规律。
马克思主义的精神交往理论并不能取代传播学,但它为传播学提供了科学的传播观。这种传播观就是:我们既不能忽视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基础作用,也不能无视作为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的信息生产与传播的特殊规律。仅强调前者,会导致一种简单的“经济基础还原论”;仅强调后者,只能使传播学成为一种“头重脚轻”的理论,这也是欧洲批判学派的一些学者面临的困境。只有从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系统观点出发,我们才能对人类社会的信息生产与传播作出科学阐释。
一个需要:学习传播学,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研究传播学,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服务“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传播学所要坚持的几项原则:(一关系两化一宗旨)”
1. 正确处理“批判”和“借鉴”的关系;传播在西方诞生,无论是“管理”学派还是“批判”学派,其诞生环境和考察对象都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传播活动,其结论并不能照搬于中国。必须进行全面、系统、客观的分析,汲取精华,弃去糟粕。
2. 实现传播学的本土化和中国化;因为西方传播学理论在许多情况下并不能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传播实践问题,生搬硬套,必然缺乏说服力或引起逻辑和思想的混乱。
3. 研究传播学,要从为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这一基本宗旨出发。我们应把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状况作为主要考察对象,探索中国社会信息传播活动中的各种理论和实践课题,包括如何通过理顺我国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以及社会的、群体的、组织的、人际的现实传播关系,来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等重大问题。
以上文章内容由桔子姐提供,聚英考研信息网整理,本文为原创文章,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
相关阅读推荐:
桔子新传考研 | 我国新闻源起:唐代之前的新闻传播活动
以上是聚创考研网为考生整理的"桔子新传考研 | 精神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观"的相关考研信息,希望对大家考研备考有所帮助! 备考过程中如有疑问,也可以添加老师微信H17720740258进行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