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院校库 > 厦门大学 > 导师介绍 > 正文

厦门大学能源学院化学能源导师介绍:万惠霖

作者:聚创厦大考研网-小厦老师 点击量: 719 发布时间: 2018-09-05 16:09 微信号: H17720740258



  万惠霖
  职       称: 院士
  电       话: 0592-2186569
  邮       箱: hlwan@xmu.edu.cn
  研究方向: 催化剂活性中心(催化剂活性中心(或活性物种)、动态结构和催化反应机理的原位表
  个人履历
  万惠霖,物理化学家,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38年11月出生于湖北汉口,原籍汉阳县。1966年初厦门大学化学系催化理论方向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1982至1983年间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学系研究年余。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曾任厦门大学化学系主任、化学化工学院院长、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化学会催化专业委员会主任,教育部科技委委员和化学部主任,教育部化学教学分指导委员会副主任,福建省科协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化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化学部咨委会委员。现任厦门大学理工学科、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化学化工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973计划第四届专家顾问组成员,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常委,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Chemistry-An Asian Journal》国际顾问编委,《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和《分子催化》副主编等。
  万惠霖长期从事催化化学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60年代初,参与了配位(络合)催化作用的基础研究;70年代,在专著中系统阐述了配位催化原理;80年代初参加固氮酶研究,对分子氮、乙炔和环丙烯等底物在固氮酶原子簇活性中心的多核络合活化方式的量子化学近似计算,很好说明了实验上测得的这些底物在固氮酶活性中心上的配位亲合力顺序。90年代以来,在主持甲烷氧化偶联(OCM)和乙烷、丙烷氧化脱氢等研究中,所在课题组创新研制出一系列性能优良的含氟稀土(-碱土)氧化物催化剂体系,深入阐述了氟化物助催作用的本质,提出了含氟稀土-碱土催化剂结构导向的组份选择原理,并采用原位振动光谱和同位素取代方法,在国际上首次获得四种催化剂表面超氧吸附态在反应条件下具有OCM活性的直接光谱证据。近年来,万等基于实验证据,提出甲烷部分氧化反应机理差异源于催化剂表面晶格氧物种浓度和催化剂体系中金属-载体相互作用强弱差异的结论;发现并论证了La2O3等表面激光诱导的O22-形成及其机理;采用原位表征技术和理论模拟方法,研究了丙烷等轻烷选择氧化制含氧化合物反应中C-H键的初始活化、转化和催化剂功能组分作用的分子机理。
  研发方向
  催化剂活性中心(或活性物种)、动态结构和催化反应机理的原位表征,催化作用的理论模拟等。
  荣誉及奖励
  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2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和二等奖3项,国家发明专利25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和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二等奖1项,培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40余名。先后被评为厦门市劳动模范、福建省先进教育工作者和优秀专家、人事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出版物代表作
  万惠霖与老师、同事合作,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400余篇,出版专著1本.
  曾任厦门大学化学系主任、化学化工学院院长、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化学会催化专业委员会主任,教育部科技委委员和化学部主任,教育部化学教学分指导委员会副主任,福建省科协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化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化学部咨委会委员。现任厦门大学理工学科、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化学化工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973计划第四届专家顾问组成员,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常委,中国化学会常务理事,《Chemistry-An Asian Journal》国际顾问编委,《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和《分子催化》副主编等。


以上是聚英厦大考研网为考生整理的"厦门大学能源学院化学能源导师介绍:万惠霖"的相关考研信息,希望对大家考研备考有所帮助! 备考过程中如有疑问,也可以添加老师微信H17720740258进行咨询。

分享:
学习QQ群
MORE
浏览过该网页的还看了 MORE
聚创考研网校微信 聚创考研网校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