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院校库 > 厦门大学 > 导师介绍 > 正文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导师介绍:武毅英

作者:聚创厦大考研网-小厦老师 点击量: 450 发布时间: 2018-08-03 11:15 微信号: H17720740258



  武毅英博士
  性别  女
  研究室  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
  职称  教授、博导
  职务  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所长
  学位  博士

  邮箱  wyy@xmu.edu.cn


  学历背景
  1980年9月--1984年7月,就读于厦门大学经济学院计划统计专业并获经济学学士学位。

  2001年8月--2007年6月,在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并获教育学博士学位。


  工作经历
  ·        1984年8月,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助教。
  ·        1990年12月,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讲师。
  ·        1995年12月,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教授。
  ·        2005年8月,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教授。
  ·        2005年12月,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
  ·        2008年12月,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
  ·        2011年11月,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育经济与管理研究所,所长。
  ·        2012年8月,厦门大学妇女研究基地--性别/教育研究中心,所长。

  ·        2013年7月,海峡两岸协创中心--文教融合平台,专家委员会委员。


  出国出境经历
  ·        2002年9月28至10月5日,应台湾民生文教基金会、昆山科技大学、国立彰化师范大学、中国海事专科学校的邀请,赴台湾参加“海峡两岸加入WTO后之教育兴革研讨会”。
  ·        2005年月10月9日至10月22日,应挪威科技大学邀请,赴挪威德隆海姆参加“第三届国际大学质量发展学术研讨会”。会后还分别参访了挪威奥斯陆大学、荷兰莱顿大学和法国巴黎高师等世界知名高等学府。
  ·        2006年7月至2013年12月,曾多次前往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调研、查阅文献资料及参加学术研讨。

  ·        2012年10月,与厦门大学部分学者组团赴台湾参加“海峡两岸妇女/性别学术研讨会”,会议期间还参访了台湾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台湾师大以及铬传大学等高校,与相关学者进行了学术交流与互动。


  学术及社会兼职
  ·        中国教育经济学研究会理事
  ·        福建省妇女理论研究会理事
  ·        厦门市家教学会副会长
  ·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
  ·        厦门大学教育学学科组评议委员
  ·        海峡两岸协创中心文教融合平台专家委员会委员
  ·        厦门大学妇女理论研究基地--性别/教育研究中心,所长
  ·        福建省妇女研究会理事

  ·        厦门市家教学会副会长


  主要研究方向
  ·        等教育经济学
  ·        高等教育管理
  ·        大学生就业理论与实践
  ·        海峡两岸高等教育合作

  ·        社会性别理论与实践


  近年关注的研究领域
  ·        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问题
  ·        大学生结构性失业问题
  ·        大学生就业流动与社会分层关系
  ·        大学生择业中的性别差异
  ·        两岸高等教育资源互补及人才培养

  ·        城镇化与高等教育服务体系建构


  著作
  1.      《高等学校投资效益研究》,上海市高等教育研究所杂志社,1994年4 月(作者之一)。
  2.      《企业家与高等教育》,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年8月版(第三作者)。
  3.      《战后台湾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厦门大学出版社,1996年12月版(第二作者)。
  4.      《21世纪初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战略及结构布局》,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年8月版,(作者之一)。
  5.      《公平与效率: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作者之一)。
  6.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问题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月(作者之一)。
  7.      《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精论集》,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9月(作者之一)。
  8.      《传承与变革--中华高等教育改革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厦门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作者之一)。
  9.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问题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月(作者之一)。
  10.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教育学审视》,33万字,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独著)。
  11.  《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论文集),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作者之一)。
  12.  《高等教育经济学导论》,43万字,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6月(独著)。
  13.  《转型期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与对策》,35万字,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独著)。
  14.  论文集:《教育理念创新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2010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合作者之一),苏州大学出版社,2011年。
  15.  主编:《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动对人力资源配置的作用与影响--以部委院校为例》,25.6万字,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年。
  16.  论文集:陈力文主编《厦门大学妇女理论研讨会论文集》(合作者之一),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年。

  17.  论文集:林丹娅主编《厦门大学妇女/性别研究学术文选》(合作者之一),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年。


  论文
  1.      大学考试方法长短论,载(高教研究与探索), 1987年第3期。
  2.      如何评价考试本身的质量,载(高等教育研究), 1987年第4期。
  3.      简论高教产业的经济联合,载(教育与经济),1993年第4期,"高教文摘"全文转摘。
  4.      台湾的教育机制,载(教育与经济),1994年第3期。
  5.      全方位考察我国高师教育的地位,载(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4年第3期。
  6.      试论高校科技产业的联合经营,载(研究与发展管理),1994年第3期。
  7.      目标分析:人力资本论对高教规模的影响,载(上海高教研究),1995年第5期。
  8.      论人力资本观与教育投资战略,载(江苏高教),1995年第5期。
  9.      台湾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载(教育与经济),1996年第3期(第二作者)。
  10.  台湾高等教育与经济关系综论,载(高教研究与探索),1996第3期(第二作者)。
  11.  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改革的理论思考,载(厦门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1997年第11期全文转载。
  12.  高等教育财政改革的基本思路,载(新华文摘)1997年第12期。
  13.  香港高等教育投资体制的构成及运行,载(江苏高教),1998年第4期。
  14.  台对大陆高校学历政策朝令夕改,载(香港文汇报),1998年7月31日。
  15.  民办高教的产业化及其运行机制,载(江苏高教),1999年第5期。
  16.  知识经济及其对高等教育的挑战,载(教育研究),1999年第6期。
  17.  关于高等教育产业化若干问题的探讨,载(教育与经济),2000年第1期。
  18.  内地与香港高等教育财政比较,载(比较教育研究),2000年第1期。
  19.  从经济学视角审视高等教育的就业问题,载(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年第3期。
  20.  WTO与中国的高等教育市场,载(厦门大学学报),2002年教学类专刊。
  21.  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观,载(厦门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22.  大学生自主择业问题浅议,载(江苏高教),2002年第6期。
  23.  明晰高校产权,促进高教投资体制改革,载(中国高等教育),2003年第8期。
  24.  加入WTO后海峡两岸学历互认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载(比较教育研究),2003年第3期。
  25.  明晰高校产权是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改革的关键,载(教育与经济),2003年第3期。
  26.  大学生资助方式的利弊分析与改革思路,载(江苏高教),2004年第1期,第二作者。
  27.  高等教育介入资本市场的可行性,载(教育发展研究)2004年第3期。
  28.  试析我国民办高教的投入机制,载(教育发展研究)2004年第5期,第二作者。
  29.  高等教育催生知识经济的指导思想,载(教育与经济)2004年第2期。
  30.  我国高教投资体制改革的模式探讨,载(厦门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第一作者。
  31.  高校毕业生就业标准的教育学反思,载(南京大学学报--高教研究与探索)2004年第3期。
  32.  经济增长、高教发展与毕业生就业关系的定理分析,载(江苏高教)2005年第4期。
  33.  论民办高等教育的产权关系,载(教育发展研究)2005年第7B期。
  34.  A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Economic Growth theGraduate’sEmployment and the Enrollment Expansion of Institutions of HigherLearning. 载论文集:《Universities’ Quantity Development : East Meeting West》(挪威科技大学出版),2006年第8期。
  35.  催生知识经济是高等教育新的历史使命,载(现代大学教育),2007年第5期。
  36.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预警线之探讨,载(江苏高教),2007年第6期。
  37.  催生知识经济是高等教育新的历史使命,载(新华文摘),2008年第3期
  38.  对我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现状的思考,载(教育研究),2008年第9期。
  39.  困惑与出路:对我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思考,载(现代大学教育),2008年第2期。
  40.  对我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现状的思考,载(教育研究),2008年第9期。
  41.  试析高职教育定位偏差对就业的影响,载(江苏高教),2009年第5期。
  42.  论高等教育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载《高等教育论文集》,厦门大学出版社,1989年6月版。
  43.  二战以来台湾教育与经济关系发展进程剖析,载(福建论坛),1991年第8期(第二作者)。
  44.  略论沿海经济开发区人才供求关系的不平衡性,载(高教探索),1992年第4期。
  45.  外国留学生--一种主要的变革因素,载《留学教育文集》,厦门大学出版社,1993年9月版。
  46.  向发展中国家留学人员提供资助的评估,载《留学教育文集》,厦门大学出版社,1993年9月版。
  47.  战后台湾教育与经济关系发展进程剖析,载(黑龙江高教研究),1993年第5期(第二作者)。
  48.  日本式的市场经济体制(编译),载(经济资料译丛)1993年第3期(第二译者)。
  49.  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成本考核,载《高等教育论文集》(2),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年9月版。
  50.  台湾的教育机制与经济发展,载《高等教育论文集》(2),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年9月版。
  51.  台湾高等职技教育及其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载(交通高教研究),1995年第4期。
  52.  论人力资本观与教育投资战略,收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研究论文集》(2),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版。
  53.  试析人力资本理论对高等教育规模的影响,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研究论文集》(2),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版。
  54.  健全民办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综论,载(中国电力教育),1996年第3期(第二作者)。
  55.  21世纪我国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战略若干问题的探讨,载(有色金属高教研究),1997年第3期,ISSN1000-8950/CN43-1022/G4。
  56.  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体制的构成及运行,载(有色金属高教研究),1998年第5期,ISSN1000-8950/CN43-1022/G4。
  57.  对大陆高校学历政策朝令夕改,载(香港文汇报),1998年7月31日。
  58.  高等教育产业化的理论基础,载(有色金属高教研究),1999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全文转载,2000年第1 期,ISSN1000-8950/CN43-1022/G4。
  59.  我国高等教育投资体制的构成及运行,载(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学报),1999年专刊,ISSN1008-200X/CN11-3963/D。
  60.  民办高教产业化的矛盾因素及对策,载(黄河科技大学学报),1999年第3 期ISSN1008-5424/CN41-1279/N。
  61.  知识经济的挑战与高等教育的抉择,载(教学研究),2000年第4期,ISSN1005-4634/CN13-1216/G4。
  62.  关于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若干问题与对策,载(高等教育),2001年第5期,ISSN1001-2834/CN11-4309/G4。
  63.  高教自学考试制度与高等教育制度的关系研究,载(招生考试研究),2001年第2期,湖北招生考试杂志社主编,ISBN7-216-03091-5/G.788。
  64.  教育资源配置要“优化”,载(厦门日报),2001年3月30日。
  65.  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潜在性危机,载(现代大学教育),2001年第4期,ISSN1671-1610/CN43-1358/G4;(高等教育—人大复印)2002年第2期全文转载。
  66.  论民办高等教育的产权关系,载(现代大学教育)2002年第2期,ISSN1671-1610/CN43-1358/G4。
  67.  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及其形式,载(煤炭高教研究),2002年第2期,ISSN1004-8154/CN32-1365/G4;(高等教育--人大复印),2002年第5期全文转载。
  68.  应建构民办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体系,载(中国教育报),2002年4月16日。
  69.  论高等教育产业与金融市场的双向互动,载(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ISSN1008-5424/CN41-1279/N。
  70.  论高等教育大众化条件下的大学生资助制度,载(复旦教育论坛),2003年第6期,ISSN1672-0059/CN31-1891/G4。
  71.  论高等教育与资本市场的相互介入,载(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ISSN1671-2714/CN33-1261/Z。
  72.  高等教育与资本市场相互介入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载(复旦教育论坛)2004第2期,ISSN1672-0059/CN31-1891/G4。
  73.  知识经济视野下的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现状,载(理工高教研究)2004年第3期(第二作者),ISSN1671-606X/CN42-1661/G4。
  74.  高校“扩招”与毕业生就业关系的定量研究,载(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年第6期。ISSN1009-0576/CN11-4028/G4。
  75.  公办高校创办二级学院的“得”与“失”载(理工高教研究),2005年第6期。ISSN1671-606X/CN42-1661/D。
  76.  高校收费对教育机会均等的负面影响及反思, 载(复旦教育论坛)2006年第2期,ISSN1001-2834/CN11-4309/G4。
  77.  中国经济形态“双重跨越”中的高等教育体制变革,载(集美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年第2期,ISSN1671-6493/CN35-1238/U。
  78.  我国高教自学考试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及阶段性特征,载(煤炭高等教育)2006年第5期(第二作者),ISSN1004-8154/CN32-1365/G4。
  79.  知识经济与高等教育的社会化变革,载(煤炭高等教育)2006年第2期(第二作者),ISSN1004-8154/CN32-1365/G4。
  80.  我国高校学生收费水平与居民支付能力相关性的定量分析,载(南京师大主办《文教资料》)第2006年第11期(半月刊)(第二作者),ISSN1004-8359/CN32-1032/C。
  81.  “论经济转型对我国自考生源结构的影响”,载(教育与考试),2008年第3期,ISSN1673-7865/CN35-1290/G4。
  82.  “终身教育是连接知识经济与自学考试的纽带&”,载(湖北招生考试)2006年12月号,ISSN1008-004X/CN42-1431/G4。
  83.  “论面向农村发展中的高教自学考试专业设置”,载(教育与考试)2008年第1期,ISSN1673-7865/CN35-1290/G4。
  84.  论经济转型对我国自考生源结构的影响,载(教育与考试),2008年第3期。
  85.  威斯康星思想对我们民办高校转型的启示,载(煤炭高教研究),2008年第5期。
  86.  高校扩招与毕业生就业关系的定量研究,载《当代大学生就业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8月出版。
  87.  以高等教育强省战略促进海西建设,载《凝聚力量,人才强省》论文集,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出版。
  88.  高等教育强省的路径选择,载《凝聚力量,人才强省》论文集,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出版。
  89.  高校毕业生区域流向与人力资源配置关系的定量分析,载(中国教育与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
  90.  教会大学的演变过程及其对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启示,载(大学教育科学),2009年第1期。
  91.  论区域经济差异对高教自考专业设置的影响--以赣、浙两地为例,载(教育与考试),2009年第3期。
  92.  我国的研究生培养质量与机制创新,载(大学教育质量的理论与实践)论文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10月出版。
  93.  试析高职教育定位偏差对就业的影响,载(江苏高教),2009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职业技术教育)2010年第3期全文转载。
  94.  建设高教强国:高等教育从量变到质变的必然,载(阅江学刊),2010年第1期;论文收录潘懋元主编的《中国高等教育评论》论文集,科学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10年第5期全文转载。
  95.  论我国建设高教强国的客观性与必然性--基于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视角),载(江苏高教)2010年第4期。
  96.  日本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对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启示,载(教育学术月刊),2010年第4期。
  97.  世界知名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培养特色及启示,载(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2期。
  98.  高教研究的社会责任与高教研究主体的使命,载(阅江学刊)2010年第6期。
  99.  透过就业竞争力看女大学生的实际就业状况,收录会议论文集《第三届社会性别与公共管理论坛》,天津大学出版社,2010年。
  100.   闽台高教建立更密切合作关系的基础与可行性,载(集美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101.   高等教育的理论创新与社会责任,载(中国高教研究)2011年第18期。
  102.   美国高等教育由“大”变“强”的特征及启示,载(现代教育管理),2011年第3期。
  103.   提案“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几点建议”,被福建省政协办公厅采纳并发表于(政协信息)502期,2011年5月27日。
  104.   高等教育的社会责任与高等教育主体的使命,载(中国高等教育评论)第2卷,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年。
  105.   民办高校法人财产权虚置的成因与对策,载(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
  106.   扩招背景下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变化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第二作者),载(高校教育管理),2011年第6期。
  107.   西方女性主义述评,载(厦门大学妇女理论研讨会论文集),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年。
  108.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女大学生择业的现状、挑战与前景,载(厦门大学妇女理论研讨会论文集),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年。
  109.   透过就业竞争力看女大学生的实际就业状况,载(厦门大学妇女/性别研究学术文选),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年。
  110.   就业视野下的普通高校专业结构设置与调整(第二作者),载(煤炭高等教育),2012年第6期。
  111.   多学科视域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动与社会分层之关系,载(现代大学教育),2013年第2期。该文被(新华文摘)2013年18期目录索引。
  112.   劳动力市场分割视阈下的大学生就业流动,载(高教发展与评估),2013年第3期,该文被(新华文摘)2013年第16期全文转载,同时也被(人大复印--G4高等教育)2013年第9期全文转载。
  113.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差异分析--基于社会性别的视野,载(大学教育科学),2013年第1期。
  114.   现行劳动力市场结构下的大学生就业流动与社会分层,载(江苏高教),2013年第3期。
  115.   弹性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新选择(第二作者),载(北京教育),2013年第4期。

  116.   我国大学内部院系之间“贫富分化”的诱因及反思(第二作者),载(江苏高教),2014年第1期。


  主持并参与的课题
  1.    《中、港、英高等师范教育课程设计模式研究》,1993年境外合作课题(第一合作者),已结题。
  2.    《战后台湾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1993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八五”青年专项研究课题(第一合作者),已结题。
  3.    《人力资本理论对我国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影响之利弊分析》,1994年原国家教委高教司子课题,主持人,已结题。
  4.    《民办高等教育运行机制研究》,1994年全国教育科学“八五”重点规划课题,主持人之一, 已结题。
  5.    《自学考试的多功能研究》,1998年福建省“自考办”课题(合作者),已结题。
  6.    《自学考试制度与教育、教学制度的关系研究》,1998年福建省“自考办”课题,主持人, 已结题。
  7.    《21世纪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及结构布局研究》,1997年教育部高教司“九五”重点课题子课题(第一合作者),已结题。
  8.    《21世纪我国高等理工科教育发展战略研究》,1999年教育部高教司课题(第一合作者),已结题。
  9.    《高等教育的多学科研究》,1996年福建省社会科学课题(第二合作者),已结题。
  10.  《知识经济与高等教育产业化的关系研究》,2002年福建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五”课题,主持人,已结题。
  11.  《女大学生的自主择业与创业》,2002年福建省社科联立项、省妇联资助课题,主持人,已结题。
  12.  《WTO架构下两岸学历互认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2002年国台办课题,主持人之一,已结题。
  13.  《福建省人才战略定位研究》,2002年省社科联特别委托项目,主持人之一,已结题。
  14.  《知识经济时代高等教育的地位、作用与变革》,2002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子课题负责人,已结题。
  15.  《福建高教投资体制改革模式研究》,2003年福建省社会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主持人,已结题。
  16.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教育学审视》,2003年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主持人,已结题。
  17.  《高教自学考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2004年福建省自学考试办课题,主持人,已结题。
  18.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2005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厦门大学“985工程&”重点课题,主持人,已结题。
  19.  《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对人力资源配置的作用及影响》,2006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主持人,已结题。
  20.  《中国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改革及模式研究》,2006年中国高教学会一般课题,主持人,已结题。
  21.  《遵循科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2008年中国高教学会重大攻关课题,子课题负责人,已结题。
  22.  《高教自学考试课程改革研究》,2008年度福建省教育厅自学考试A类社科研究项目课题,主持人,已结题。
  23.  《福建高职毕业生就业流向及对人力资源配置之影响》,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一般课题,主持人,已结题。
  24.  《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动的社会分层案例研究》,201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教育学一般课题,主持人,正在结题中。

  25.  《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教育审视与治理》,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主持人,课题在研。


  历年获奖情况
  1.      论文《战后台湾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综论》(第二作者),获河南省比较教育专业委员会颁发的优秀论文一等奖(1996年)。
  2.      论文《目标分析:人力资本对高教规模的影响》(独立完成),获厦门市第三次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1997年)。
  3.      专著《厦门教育城之研究》(高教部分主要执笔人),获厦门市第三次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1998年)。
  4.      专著《战后台湾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第二作者),获福建省第三次社会优秀成果二等奖(1998年)。
  5.      论文《知识经济及其对高等教育的挑战》(独立完成),获厦门市第四次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000年)。
  6.      论文《我国高校教育财政改革的理论思考》(独立完成),获福建省第四次社会优秀成果三等奖(2000年)。
  7.      论文《高等教育大众化影响下:女大学生自主择业的现状、挑战与前景》(独立完成),获福建省妇联妇女研究会优秀论文二等奖(2002年)。
  8.      论文《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观》(独立完成),获厦门市第五次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003年)。
  9.      论文《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及形式》(独立完成),获厦门市第五次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2003年)。
  10.  文《从经济学的视角审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独立完成),获福建省第五次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2003年)。
  11.  论文《我国高等教育财政改革的理论思考》(独立完成),获厦门市第五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03)。
  12.  专著《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问题研究》(参与者),获厦门市第六次社科优秀成果专著三等奖(2005年)。
  13.  论文《时晰产权是高等教育投资体制改革的关键》,获厦门市第六次社科优秀成果论文二等奖(2005年)。
  14.  论文《我国高教投资体制改革的模式探讨》,获厦门市第六次社科优秀成果论文三等奖(2005年)。
  15.  论文《新世纪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观》,获福建省第四届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005年)。
  16.  论文《经济增长、高教发展与毕业生就业关系的定量分析》,获厦门市第七次社科优秀成果论文二等奖(2007年)。
  17.  论文《高校收费对教育机会均等的负面影响及反思》,获厦门市第七次社科优秀成果论文三等奖(2007年)。
  18.  论文《以高等教育强省战略促进海西建设》,获福建省教工委颁发的“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中共中央‘五一口号’发布60周年,‘凝聚力量,人才强省’”征文活动二等奖(2008年)。
  19.  论文《高等教育强省的路径选择》,获福建省教工委颁发的“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中共中央'五一口号'发布60周年,&'凝聚力量,人才强省'”征文活动三等奖(2008年)。
  20.  论文《透过就业竞争力看女大学生的实际就业状况》,获中国妇女研究会颁发的“第三届社会性别公共管理论坛征文”三等奖。
  21.  论文《困惑与出路-对我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思考》,获第五届福建省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优秀论文二等奖(2009年)
  22.  专著《高等教育经济学导论》,获福建省第八次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009年)。
  23.  2010年4月,获“厦门大学彬声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奖”。
  24.  论文“对我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现状的思考”,获厦门市第八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10年)。
  25.  论文《论我国建设高教强国的客观性与必然性--基于高教自身发展的视角》,获第六届福建省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优秀论文二等奖(2011年)。
  26.  教学奖:2102年4月,本人获厦门大学“中国工商银行奖教金”。
  27.  论文《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线之探讨》,获福建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优秀论文三等奖(2011年)。
  28.  论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与就业状况的性别差展品分析--基于社会性别的视角》(杨珍为第二作者),获福建省妇联和省妇女理论研究会颁发的优秀论文一等奖(2012年)。
  29.  专著《转型期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与对策》,获厦门第九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专著类三等奖(2013年)。

  30.  专著《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向对人力资源配置的作用与影响--基于对部委院校的调查》,获福建省第十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专著类三等奖(2013年)。


  主讲课程
  ·        博士生学位课程:高等教育经济学专题研究。
  ·        硕士生学位课程:高等教育经济学;教育经济学流派;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        本科生选修课程:教育学基础;教育统计与测量;大学生就业教育。


  指导研究生
  2013年指导在学博士生9名、硕士生4名。


以上是聚英厦大考研网为考生整理的"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导师介绍:武毅英"的相关考研信息,希望对大家考研备考有所帮助! 备考过程中如有疑问,也可以添加老师微信H17720740258进行咨询。

分享:
学习QQ群
MORE
浏览过该网页的还看了 MORE
聚创考研网校微信 聚创考研网校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