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导师介绍:王洪才
作者:聚创厦大考研网-小厦老师
点击量: 767
发布时间: 2018-08-03 11:02
微信号: H17720740258
王洪才博士
性别 男
研究室 教育理论研究所
职称 教授、博导
职务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教育理论研究所所长
学位 博士
电子信箱 xmdax6633@sina.com
简介
王洪才,男,汉族;河北永年人;教育学博士;管理学博士后;教授,博士生导师。招生方向:现代大学制度研究和教育研究方法论研究。
2005年入选“厦门大学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项目:现代大学制度研究。
2009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支持项目为“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探索”(编号为NCET-09-0679)
学术经历
·1982.9-1986.7 河北大学教育系学习学校教育专业,1986年获教育学学士学位;
·1986.9-1989.7 华东师范大学教科所学习高等教育专业,1989年获教育学硕士学位;
·1998.9-2001.7 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系学习教育学原理专业,2001年获教育学博士学位;
·2002.3-2004.3 在天津大学管理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2004年4月获得博士后证书
工作经历
·1989.7-1991.10,在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被聘为研究实习员
·1991.10-1997.9,在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被聘为助理研究员
·1997.10-2002.9,在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被聘为副研究员
·2002.10-2004.5,在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被聘为研究员
·2000.10-2003.10,被聘为天津市教科院高教所副所长,主持高教所工作
·2003.10-2006.10,被聘为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高教所所长
·2004.5—在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
出国出境经历
·2005年10月,参加挪威科技大学举办的“2005 UNIQUAL”国际学术会议并访问挪威奥斯陆大学、荷兰莱顿大学、法国巴黎高师等
·2007-1-26至2007-2-26,赴澳大利亚皇家默尔本理工大学(RMIT) 英语进修
·2007.10.4-10.9,随团去俄罗斯莫斯科大学、彼得堡大学考察;
·2008.9.16-2009.3.16,在美国印地安那大学教育学院访学(School of Education, Indiana University, Bloomington);
·2011.5.4-2011.5.9,去加拿大多伦大学参加Education and Global Cultural Dialogue Conference: A Tribute to Ruth Hayhoe,并提交论文“What Means the Chinese University Mode”,做分会场发言。
·2011.7.11-2011.7.20,赴德国柏林、汉堡和奥地利维也纳参加“第四届中德高教论坛”和“中奥学者沙龙”,提交《研究生创新教育案例研究》(英文版)论文并做分会场发言。
·2013.8.25-2013.9.3 赴日本京都同志社大学参加第九届中日高教论坛,提交论文《全球化与中国大学模式》(英文版),做大会发言。
·2016.4.28-2016.5.6赴美国莱蒙大学和蒙大拿大学参加第十届生态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论大学生态危机及其治理》(英文版)并做分会场发言。
培训经历
·2008年3-6月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语强化培训
·2011年3月参加中央党校第38期高校教学科研骨干教师研修班学习
·2017年4月5日——4月29日,在中央党校参加第76期高校教学科研骨干培训并去上海浦东干部学院学习
学术任职
·厦门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兼职教授
·华中大智库——高等教育发展政策研究院兼职研究员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理事
·《重庆高教研究》特邀副主编;
·曾任厦门大学985平台“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学术委员会成员
·现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2010-)
·2017年起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理事
·2016年起任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2016年起任《厦大党政工作研究》编委会委员、副主编;
·2013年起任《中国高等教育评论》编委会委员;
学术兼职
·曾任南开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南开大学高教所硕士生指导教师
社会兼职
·曾任天津市研究生教育中心专家组成员
·曾任天津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专家组成员
·曾天津市教育发展咨询委员会专家组成员
·曾天津市教育科学学会理事
·2006年被推选为福建省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学会副理事长
·2010年12月被推选为中国高教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
·2010年12月被推选为中国系统工程学会教育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2015年起任《西北高教评论》编委会委员;
·2011年起任《复旦教育论坛》编委会委员;
·2011年起任《高校教育管理》编委会委员;
·2011年起任《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编委会委员;
·2016年起任《应用高等教育研究》编委会委员;
·2016年起任《终身教育研究》编委会委员;
·邯郸学院客座教授;
·河北开放大学特聘教授;
·江苏开放大学特聘教授;
·贵州师范大学客座教授;
·贺州学院客座教授。
·兼任《教育研究》《探索与争鸣》《清华大学教育研究》《复旦教育论坛》《开放教育研究》《高校教育管理》《厦门大学学报》(社科版)《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福建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高等理科教育》《应用高等教育研究》《终身教育研究》《教育管理研究》《集美大学学报》《创新教育》等外审专家
学术称号
·2011年1月获得福建省第六届优秀青年社科专家称号;
·2007年获得北京师范大学荣誉校友证书
学术交流
·2007,9,“高等教育国际论坛”(沈阳),提交学术论文《和谐社会与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2007,11,参加“两岸三地高等教育论坛”(长沙),提交学术论文《公平理论与大陆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回顾》,并做大会发言;
·2007,11,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暨教育系统工程学年会”(武汉),提交学术论文:《创新型人才特征与高校办学定位》,并做大会发言;
·2008,1,参加“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年会”(齐齐哈尔),提交学会论文:《理论与实践互动:高等教育改革开放30年回顾》,并做大会发言;
·2009年5月参加“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庆30周年暨第三届高等教育质量国际研讨会”,提交论文《研究生教育处在十字路口》,并作小组报告。
·2009,5-26,在汕头大学高教所作专题报告:《高等教育研究范式与转变》
·2009,6-16,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做专题学术:《大学教学现状、困惑与趋势》
·2010-6,参加上海“数据挖掘与德育工作科学化”专家咨询会,提交《质性研究方法在资料挖掘中的局限》报告并做大会发言;
·2010-8,赴台湾对政治大学、暨南大学、云林科技大学、中州技术学院进行考察及讲学。
·2010-8,参加拉萨“全国创新人才学术会议”,提交《应用研究生改革试验报告》论文并做大会发言。
·2010-9,参加宁波“企业家-校长高层论坛”;赴诺丁汉大学考察。
·2010-10“高等教育研究社会责任暨潘懋元从教75周年学术研讨会”(厦门),提交学术论文《关于高等教育研究社会责任的五种定义》”,做小组发言。
·2010-10,参加“全国系统工程学术年会暨钱学森诞辰90周年纪念会”(成都),提交学术论文《论创新教育的系统设计》”;
·2010-10,在华侨大学华文学院做“学习与美”讲座;
·2010-11,参加“中国传统文化:复杂理论与课程改革国际研讨会”(上海),提交论文《复杂视野下高等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探索》;
·2011年1月参加在复旦大学召开的“哲学在教育和教育研究中的角色”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教育是何种善》,论文做大会报告。
·“终身学习和学习型城市建设理论与实践研讨会”2011.4.21-22,上海,大会发言“关于终身教育的十个判断”;
·参加Education and Global Cultural Dialogue Conference: A Tribute to Dr. Ruth Hayhoe (in Toronto University, Canada, in May6, 2011), a presentation of What is the meaning of Chinese University Mode, same as the paper's name.
·2011.7.11-20.参加“第四届中德高教论坛”(德国汉堡、柏林)中奥学术沙龙(奥地利维也纳);
·2011.9.8-9.参加“第五届中日高教论坛”(辽宁大连);
·2011.9.16-19.参加“中国高教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年会”(新疆石河子);
·2011.15-17,参加中国高教学会高等教育管理2011年会“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做分论坛主题报告“高教强国与现代大学制度”,厦门大学。
·2011.10.22-24,参加中国高教学会主办“高教国际论坛”(重庆),提交论文《高教强国与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并作为博士分论坛点评专家。
·2011.10.28-30,参加“第五届大学经营国际论坛暨高校教育管理编委会”,做大学主题发言“中国文化与中国大学模式”(江苏大学)。
·2011.11.4.在厦大漳州校区做“做好大学四年学业规划”报告;
·2011.11.25.在解放军信息工程学院做“大学课程建设基本趋向与经验反思”报告;
·2012.5.19.在复旦大学参加“创新教与学:大学教学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论大学创新教学三要素》并做分组发言;
·2012.10.27.在“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讨会”(厦门)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特征及其实践机制”特邀学术报告
·2013.1.9-10.应邀参加“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大学生事务管理的角色与定位”国际学术研讨会(北京师范大学),提交学术论文《论关系学习与大学生发展》并做分会场报告。
·2013.5.18.赴复旦大学参加《复旦教育论坛》编委会,19日参加“创新能力培养与教学改革”学术研讨会,提交《生成性案例与创造性教学》论文并作分会场报告。
·2013.8.26-8.30.赴日本京都同志社大学参加“第六届中日高教论坛”,提交《全球化与中国大学模式问题》论文并做大会发言。
·2013.10.10-11.参加在天津大学举办的“大学精神高层论坛暨学术研讨会”,提交《论大学之道与大学精神》,并做大会发言
·2014.11月底.赴台湾高雄中山大学参加第四届山海论坛,提交论文《本土生国际化: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新视角》并做分会场发言。
·2014年11月中旬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参加“第十五届大学教育思想研讨会”提交论文《学生中心主义时代来临了吗》并做大会发言
·2014年11月中旬赴安徽合肥学院参加“第七届中德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与发展研讨会”提交论文《发展应用技术大学:中国的选择与困惑》并做大会发言
·2015.5.7-8.赴香港中文大学参加“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五十周年高等教育研讨会:大中华地区未来的大学——跨界与创新”,提交论文《网络大学能够替代实体大学吗?》并做分会场交流。
·2015.6.13.赴山东济南大学参加“潘懋元教育思想研讨会暨潘懋元从教八十周年庆典”,提交论文《“一元三维”:论潘懋元教育思想的内在逻辑》并做分会场报告;
·2015.6.20.赴上海师大参加“杨德广教育思想研讨会暨杨德广教授从教五十周年庆祝会”,提交论文《开拓型校长,行动研究典范——庆祝杨德广校长从教五十周年》并做大会发言。
·2015.10.23-24.赴马鞍山安徽工业大学参加中国高教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年会,提交《大学价值失范及其治理》一文
·2015.11.1.赴复旦大学参加《复旦教育论坛》杂志编委会
·2015.11.16-18.在厦门大学参加第五届“山海论坛”,提交论文《大学如何解开质量问题死结》并做分会场发言
·2015.11.21-22.赴西安西北大学参加“第八届大学教学改革研讨会暨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推广会”,提交论文《大学创新教学的缘起》并做大会交流
·2016年4.28-5.6.赴美国加州洛杉矶克莱蒙大学城及蒙大拿大学参加“第十届生态文明学术国际研讨会”,提交《大学文化困境与出路》报告并做分会场报告;
·2016年6月参加张楚廷教育思想研讨会(湖南师范大学),提交《论张楚廷“教育学是人学”思想》论文并做大会报告;
·2016年7月参加“职业教育学与实证研究”研讨会(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做《实证研究的意蕴与规范》大会报告;
·2016年10月参加第十届中德应用型高等教育论坛,提交《论应用型研究生教育》论文并主持分论坛;
·2016年11月参加第六届山海论坛(广州中山大学),提交《关注心灵成长:大学创新教育的逻辑起点》论文并做分论坛报告;
·2016年11月参加第十六届大学教育思想研讨会(华中科技大学),提交《“双一流”建设的逻辑审视》论文并做分会场报告;
·2016年12月参加中国高教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年会(汕头大学);
·2017年11月参加“高等教育发展高峰论坛”(华中科技大学),提交《双一流建设的五种政策选向》并做大会发言;
·2017.12.16参加《军地合作培养新型军事人才学术沙龙》,提交《军民合作,贵在文化融合》论文并做大会报告;
·2017.12.23参加《高中高校合作高峰论坛》,做《高中高校合作的基本方略》大会发言;
·2018.4.14,出席首届西部高教论坛(重庆文理学院),提交《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及其抉择》论文并做大会报告;
·2018.4.18,参加国家社科重点课题“国家资历框架”汇报会,做《国家资历框架的理论基础与发展趋向》大会发言。
田野研究
·2016年1月3-6日在江西南昌工程学院做初次实地调查
·2016年3月13-18日在江西南昌工程学院做深度实地调查
·2016年6月6日在宁波大红鹰学院创业学院、教师发展中心做创新创业教育调研;
·2016年6月7日在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做创新创业教育调研;
·2016年6月8日上午在宁波大学教务处做大学创新教学改革试验调研;
·2016年6月8日下午在宁波工程学院教务处做大学创新教学改革调研;
·2016年6月15日下午在江西科技学院校办做民办高校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状况调研;
·2016年6月17日上午在福州大学做校企合作状况调研;
·2017年5月下旬去宁波职业技术学院调研;
·2017年6月9-11日赴济南大学、山东协和学院、潍坊科技学院、青岛大学学术考察;
·2017年6月26-29日去南昌工程学院调研“大学创新教学”课题;
·2017年7月9-13日去扬州大学调研“研究性教学”课题
·2017年12月28-30日去温州医科大学调研“特色办学”情况。
学术讲座
·2013年8月23日在济南大学做“教师核心能力与专业发展”学术报告
·2013年4月15日在河北大学高教所做“教育研究方法应用及规范”学术讲座;
·2013年4月17日在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做“教育学科属性与研究方法”学术讲座;
·2013年4月18日在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做“终身教育发展十大趋势”学术讲座;
·2013年4月19日在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做“生成性案例教学的建构”学术讲座。
·2011年10月21日,在温州地区高校科级以上干部培训班上做《现代大学制度:源起、界定、突破》学术报告。
·2012年5月23日在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堂和田家炳书院做了两场“成功从我开始”讲座。
·2012年6月26日赴南宁广西武警总队做“内涵式发展战略及其实践机制探究”讲座。
·2012年10月9日参加“山海论坛”(厦门大学),提交论文《走出SCI:大学学术评价走向的思考》并作分组报告;
·2012年11月5-7日参加“鉴古知今:两岸四地教育史年会”(厦门大学),提交论文《书院制度与现代大学精神》并作分组报告;
·2012年11月7-9日参加“高等教育研究趋势与未来暨华东师范大学高教所成立30周年纪念会”(华东师大)做大会报告;
·2012年11月22日在龙岩学院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特点与学术论文写作旨要”学术报告;
·2012年11月29日在厦门大学翔安校区做“大学四年最应该做的事”百科学术讲座;
·2012年12月13日在常州大学做《创新型教学模式及其实践策略》学术报告;
·2012年12月20日在漳州师院做《创新教学原理与课程设计》学术报告;
·2012年12月21日为厦门驻军某部做《现代教育的十大理念》学术报告;
·2012年11月26月在厦门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做“教育是何种善”学术讲座;
·2013年1月11日在北京工业大学做“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内涵与方法”学术报告。
·2013年5月13日在南开大学高教所做《中国大学模式:与露丝●海霍教授的三次对话》学术报告。
·2013年10月12日在河北廊坊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做“教育学与人生智慧”学术报告
·2013年10月15年在河北邯郸学院做“大类招生与精细化管理”学术讲座。
·2014.9.27下午在曲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做《教育研究方法论困惑与展望》学术报告;
·2014.9.29上午在济南大学高教研究院做《中国大学模式的缘起、困惑与展望》学术报告;
·2014.9.29下午在山东交通学院“成长论坛”做《大学质量文化与精细化管理》学术讲座;
·2014.10.16上午在邯郸学院部分中层干部会上做《现代大学制度与大学内部治理》学术讲座;
·2014.10.17下午在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做《现代大学制度与大学章程建设》学术讲座;
·2014.10.18上午在河北科技大学高教所做《现代大学制度的理想与现实》学术讲座。
·2015.7.为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干部做《现代大学制度专题报告》
·2015.8为江西中医大学骨干教师做“教师核心能力与培养”专题报告
·2015.9.9为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做“应用型大学教学改革趋势与展望”报告
·2015.9.10为兰州大学教育学院做“学术能力与社会责任”报告
·2015.9.12.在厦门大学为华东师范大学高师培训者开设“大学创新教学理念与方法”讲座
·2015.10.15.在厦门大学为山东省高校领导干部研修班做“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讲座
·2015.10.31.在复旦大学高教所做“现代大学制度的逻辑基础”讲座
·2015.11.12-13.在厦门大学为深圳宝安区中小学副校长做“教育综合改革出发点·要点·突破点”和“中小学办学自主权扩大路径与风险防控”讲座
·2015.11.19.在西北政法大学高教所做“硕士研究生培养向应用型转轨问题”讲座
·2015.12.1.在厦门大学为深圳宝安区民办中小学副校长做“中小学办学自主权扩大路径与风险防控”讲座
·2015.12.4.在新疆警察学院做“创新教学理念与实践”讲座
·2015.12.5.在新疆师大做“大学创新教育理念·阻力·突破”报告和“大学创新教学本质特征与实践策略”讲座
·2016年1月4日在江西南昌工程学院做“大学创新教学理念与实践策略”学术报告;
·2016年1月6日在江西师范大学教育研究院做“关于教育研究的方法论反思”学术报告;
·2016年3月15日在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做“大学创新教育实验:现状与问题”学术报告;
·2016年3月20日在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做“大众高等教育时代的精英教育”学术报告。
·2016年6月6日在浙江宁波大红鹰学院教师发展中心做《大学教师自我发展之道》学术报告;
·2016年6月7日在浙江宁波工程学院人文学院做《大学生必须掌握的六种能力》学术报告;
·2016年6月14日在长江大学“百名中学校长进长大暨高考新改革论坛”做特邀学术报告:《高考改革与应对策略》
·2016年6月15日上午在南昌大学教育学院做《教育研究方法的应用与规范》学术报告;
·2016年6月15日下午在江西师范大学教育研究院做《学术论文写作的规范与技巧》学术报告;
·2016年6月16日在江西省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会做特邀学术报告:《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机制与体制建设》
·2016年6月17日在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做《大学治理:理想、现实与未来》学术报告
·2016年8月12日在漳州科技学院为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骨干教师做《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政策趋向分析》学术报告;
·2016年10月12日在北京工业大学高教所做《大学创新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学术报告;
·2016年10月17日在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做《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学术报告
·2017年1月6日为宁波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骨干教师做《高教研究与高校发展》学术报告;
·2017年1月12日在济南大学为山东省高校青年教师做《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及其路径》学术报告;
·2017年2月10日为鞍山师范学院中层以上领导做《现代大学制度:进展·困惑·展望》学术报告;
·2017年3月6日在临沂大学教师发展中心为山东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做“大学教学有效性”学术报告;
·2017年3月7日在曲阜师范大学教师发展中心为山东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做“大学教学有效性提升”学术报告;
·2017年3月8日在山东理工大学教师发展中心为山东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做“大学教学有效性提升”学术报告;
·2017年5月14日在济南大学教师发展中心为山东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做“大学教学有效性提升”学术报告;
·2017年5月15日在山东理工大学教师发展中心为山东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做“大学教学有效性提升”学术报告;
·2017年6月3日在贺州学院教师发展中心做“大学创新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学术报告;
·2017年6月10日在济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做“大学创新教学理论的提出”学术报告;
·2017年6月12日在潍坊科技学院做“大学教师创新教学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学术报告;
·2017年6月13日在青岛大学教育学院做“教育研究主导范式”学术报告。
·2017年8月22日在山东师范大学为青年教师做“认清教师职责,做一名成功教师”报告;
·2017年9月25日在中南民族大学教育学院做“关于实证研究的几点思考”学术讲座;
·2017年11月8-10,为鲁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临沂大学教育学院举办的山东省骨干教师培训班做“大学教学有效性及其提升”学术报告;
·2017年11月15-17日,为鲁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举办的山东省骨干教师培训班做“大学教学有效性及其提升”学术报告;
·2017年11月20日在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为援外培训班(中泰政府合作项目)做“创新创业教育: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转型标志”专题讲演;
·2017年11月22日在大连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做“高等教育研究的主导范式”学术报告;
·2017年11月24日在中国石油大学(青岛)做“新任中层干部五部曲”讲座;
·2017年11月26日在临沂大学教育学院为山东省骨干教师培训班做“大学教学有效性及其提升”学术报告;
·2017年12月19日在宁波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做“大学创新教学理论与实践”学术报告;
·2017年12月24日在杏林为中国高教学会高等职业技术分会做“创新创业教育:中国高职教育发展战略机遇”特邀学术报告;
·2018年3月26日在宁波大红鹰学院做《大学有效性教学及其提升路径》学术报告;
·2018年3月27日在绍兴文理学院教师发展中心和教育学院分别做《大学有效性教学及其提升路径》《教育专业知识特性与学习方法》报告。
主要研究兴趣
·教育原理、现代大学制度、大学领导管理、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生教育、大学校园文化、教育社会学、教育哲学、终身教育、中美教育比较、教育研究方法、大学生就业、地方教育发展战略
一、出版的专著
(一)专著:
1.《步出误区:素质教育理念与创造性实践》(独著),开明出版社,2000年版;
2.《人才流动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独著),天马图书出版公司,2002年版;
3.《教育创新研究》(第二作者),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从分配到择业》(第二作者),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5.《大学创新教育研究》(独著),天马图书出版公司,2002年版;
6.《大众高等教育论》(独著),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版;
7.《大学校长:使命?角色?选拔》(独著),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版;
8.《心灵的解放与重塑——个性哲学的终身教育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年2月版;
9.《中国大学模式探索: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建构》,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年12月版;
10.《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厦门大学出版社,2017年12月版;
11.《美国研究生教育风格与借鉴》(独著),厦门大学出版社;
(二)合作著述10部:
1.《教育科研成果转化的系统研究》,天津教育出版社,1995年5月版
2.《大教育与现代人培养》,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1月版
3.《教育集约化发展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8月版
4.《2001-2003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与发展趋势预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版
5.《教育创新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版
6.《跨进学习社会》,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版,第70-109页。
7.《终身体系建构——全面小康社会呼唤与回应》(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版;
8.《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第二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9月版;
9.《社会科学概览》,(海峡出版发行集团/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10.《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论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
(三)主编“大众高等教育系列研究丛书”1套4册:
1.《人才流动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从二级学科角度看200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香港)天马图书出版公司,2002年6月版
2.《大学创新教育研究:关于创造性人格建构路径探索》,(香港)天马图书出版公司,2002年9月版
3.《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关于医学高职社会需求状况及其对策探讨》,(香港)天马图书出版公司,2002年12月版
4.《老年大学发展研究:示范性老年大学办学机制探索》,(香港)天马图书出版公司,2003年1月版
二、发表论文(除注明合作者外均为独立著作)
1.《高等教育与人才市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高等教育》,百家出版社,1989.6
2.《知识生成能力的培养是高教改革的目标》,《南开教育论丛》,1991.3
3.《天津市高教结构优化对策研究》,《天津高教研究》,1990.3
4.《八十年代英美高等教育政策分析及启示》,《南开教育论丛》,1990.4
5.《美国八十年代的反学术革命运动》(编译),《教育论丛》,1990.4
6.孙人鉴、王洪才:《高教改革的困惑和出路——80年代高教改革症结与90年代高教发展展望》,天津高教研究,1990.4
7.《当代大学生心理本质特征与教育对策探析》,《云南高教研究》,1990.4
8.王洪才、汪敏华:《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有机结合探析》,《南开教育论丛》,1992.1
9.《60年代以后美国学生行动主义的转化》,《高等教育研究》(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教育科学学报),1993.2
10.《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探析》,《天津高教研究》,1991.2
11.孙人鉴、王洪才:《关于本科转轨问题》,《广西高教研究》,1991.1
12.《苏联高教改革计划与反响》(译),《河北高教研究》,1991,(3);
13.《论大学生心理距离生成及其调适》,《江苏高教》**,1991.5
14.《天津市高教结构调整对策》(课题组),《天津高教研究》,1992.1
15.《论高校的学用主义文化趋向》,《教育论丛》,1992.3
16.《试论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与高校管理模式的转型》,《广西高教研究》,1992.4
17.《论高校二重目标冲突及其协调》,《高等教育研究》,1992.4
18.《论大学校园文化走向及其思考》,《江苏高教》,1992.5
19.《论教育市场》,《高教与人才》,1993.1
20.《论教育市场与教育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高教改革》,天津大学出版社,1993年1月版
21.《论高校实体化运行的法制建设》,《上海高教研究》,1993.2
22.《高等教育有效市场经济的断想》,《机械工业高教研究》,1993.2
23.《论高等教育适应市场经济的三部曲》,《江苏高教》,1993.2
24.《论市场与高教管理改革》,《西北教育管理研究》,1993.3
25.《试论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发展战略选择及其实现机制》,《甘肃高教发展战略研究》,1993.3
26.《论高教是三级管理模式》,《辽宁高教研究》,1993.5
27.《论高教改革的二元主义》,《江苏高教》,1993.6
28.《论当代高校的五大职能》,《黑龙江高教研究》,1993.6
29.《大学生择业心理探微》,《云南教育(高教研究)》,1994.2-3
30.《论教育理论向教育实践转化的中介机制》,《教育科研成果转化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年5月版
31.《对教育科研与教育改革的理性思考》,《高教与人才》,1994.6
32.《论高教市场》,《市场经济与高教改革》,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年月版
33.《改善大学办学条件促进收费制度合理化》,《南开教育论丛》,1995.2
34.《论高校校园文化本质及其实现》,《政法教育研究》,1995.2
35.(王宣文)《论高职内涵及其界定方式》,《天津职业大学学报》,1995,(2)
36.《试论教育与市场关系》,《现代教育论丛》,1995.6
37.《学校教育场的系统研究》,《教育研究》,1995.10
38.《论市场与教育现代化》,《高教与人才》,1996.2
39.《论大学收费制度的几种理论》,《教育时报》,1996.3,6
40.《家庭教育的九大角色规则》,《教育时报》,1996,4.2
41.《国外大学收费制度种种》,《教育导报》,1996.5,3
42.《对科学的合理的大学收费制度模型的探索》,《辽宁高教研究》,1996.3
43.《论高等教育学的逻辑起点》,《江苏高教》,1997.2
44.《高校科研服务经济主战场的困境与对策》,《南开教育论丛》,1997.3
45.《依法治国与教育现代化》,《安徽教育报》,1997.5,14
46.《高校为第三产业服务研究》(课题组),《教育与经济》,1995.2
47.《教育科研成果转化的个案研究》,《教育科研成果转化的系统研究》(全国教育学规划九五重点课题成果),天津教育出版社,1995年5月版
48.《论大智育与现代人培养》, 《大教育与现代人的培养》,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1月版
49.《论大德育与现代人培养》,《大教育与现代人的培养》,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1月版
50.《论可持续发展与大学价值反思》,《江苏高教》,1998.1
51.《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研究》,《政法教育研究》1998.2
52.《大学合并揭开了天津市高教发展新页》,《南开教育论丛》,1998.3
53.《世界高等教育回顾与发展趋势》(上),《教育与现代化》1998.3
54.《世界高等教育回顾与发展趋势》(下),《教育与现代化》1998.4
55.《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特征及其实质》,《教育导刊》1998.10
56.《世界高等教育发展之我见》,《吉林教育科学?高等教育》,1998.4
57.《论高等教育办学多元化》,《江苏高教》,1999.2
58.《职业教育结构调整的构想》,《教育与经济》,1999.3
59.《论多元化办学的几个基本问题》,《黑龙江高教研究》,1999.5
60.《教育学的科学地位考辨--兼论知识概念在教育学中的地位》,《辽宁高等教育研究》1999.6
61.《论管理绩效兴校模式》,《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11
62.《教育运行机制创新--教育产业化探索》,《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9.3
63.《论现代大学之'大'》,《东方》,1999.7,第一作者;《新华文摘》1999.12全文转载;
64.《论教育基本需求与教育产业化》,《江苏高教》2000.1
65.《论成功型校长的素质特征与要求》,《现代教育论丛》,2000.2
66.《论研究-创新型教师的特征》,《江西教育科研》,2000.3.
67.《论教育学的三重视界》,《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0.4.《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0.9.全文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1.1.转摘
68.《大学扩招对教学质量影响状况的调查》,《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4
69.《深化天津市高校办学体制的研究》,《天津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1.4
70.《论大学行为市场化的时代性及其本质》,《江苏高教》,2001.5《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学》2002.1,全文转载
71.《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四重条件限制》,《天津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报》,2001.6《人大复印资料·等教育学》2002.4全文转载
72.《质量与效益双赢》,《1999-2001天津教育研究院的重点课题成果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1
73.《均衡的高等教育质量观的建构》,《教育与现代化》,2002(2):3-8.
74.《论高教研究的四种范式》,《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2.4《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学》2002.7《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2.4转摘;
75.《论大众高等教育与国家角色调整》,《辽宁教育研究》,2002.6
76.《WTO与大学观念的转变》,《天津教科院学报》,2002.6
77.《论大众高等教育的价值观》,《教育研究》,2002.6
78.《论高等教育的四元结构理论》,《江苏高教》,2003.1
79.《论大众高等教育体系的建构目标》,《当代教育论坛》,2003.4
80.《新世纪大学观念的几个转变》,《教育世纪文丛》第7辑,大象出版社,2003年6月版
81.《论现代教育制度的基本构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6
82.《关于高等教育现代化指标的探索》,《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3.6
83.《大学评价与排名需要科学的维度》,《中国高等教育》2003.13/14
84.《论我国多样化高等教育体系建设》,《教育科学研究》,2003,7-8
85.《论推动美国教育走向发达的十大理念》,《转型中的高等教育的反思与构建》,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版
86.《特罗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的意义及其局限》,《转型中的高等教育的反思与构建》,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版
87.《论学习型社会与教育转型》,《教育研究》,2004.1
88.《关于大学校长任期目标制的思考》,《天津教科院学报》,2004.3
89.《论教育中介组织建设与教育制度创新》,《江西教育科研》,2004.4
90.《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四个时期》,《北京大学教育论丛》,2004.3
91.王洪才、韩文秀:《等教育大众化的文化研究向度》,《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92.《高等教育大众化研究的方法论思考》,《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3
93.《天津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目标与对策》《教育兴旺,天津兴旺》,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94.《论现代大学制度的价值导向》,《复旦教育论坛》,2005.3
95.《转型中的中国高等教育质量危机与治理对策》,《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3
96.《大学校长的理想类型》,《江苏高教》,2005.4
97.《论有效教学的构成》,《江西教育科研》,2005.8
98.《高水平大学校长生成机制研究导论》,《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8
99.《论现代大学制度的内涵及其规定性》,《教育发展研究》2005.11
100.《论教育研究的特性》,《教育学报》,2005.6
101.《关于教育的定义》,《教育研究(大陆版)》, 2005.12
102.《论现代大学制度的结构特征》,《复旦教育论坛》,2006.1
103.《大学校长应具备的八种素质》,《河南教育》(高校版),2006.1
104.《教育学:学科还是领域》,《厦门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1
105.《论现代大学校长的社会角色》,《大学教育科学》 2006年.1
106.《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探析》,《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2):74-78
107.《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高水平大学的发展》,《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2):62-68
108.《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变不可避免的选择》,《河南教育》,2006,(5):43-44
109.《重温北大改革》,《社会观察》,2006(6):20-22;
110.《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健康与危机管理》,《当代教育论坛》,2006(6):59-61;
111.《论高等教育的内涵发展》,《教育发展研究》(A版),2006(7):14-17;《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06(8)转载
112.《教育学:学科还是领域》,《厦门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1);《新华文摘》2006,(9)全文转载;《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6(6)转载。
113.《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6):21-27;
114.《院校研究:转向还是逃避》,《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4);
115.The crisis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countermeasure of governing. In Arild Tjeldvoll & Britt Postholm (Ed.), Universities & Quality Development: East Meeting West,2006:39-46. Trondheim: Programme for Teacher Education (PLU).
116.《大学发展阶段与大学校长选择》,《江苏高教》,2007(1):22-26。
117.《论教育研究的方法论特征》,《厦门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1):114-122;
118.《关心大学教师发展,促进高水平大学成长》,《河南教育》(高校版),2007(1):11-13
119.《大学教师文化:特色·困惑·趋势》,《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2):52-59;
120.《新世纪高校辅导员的角色、职责与素质》,《教育与现代化》,2007(1):52-58;
121.Education: a discipline or a field? Frontier of Education in China, 63-73,Vol.2, No.1,2007.
122.《论高等教育研究的特性与学科归属》,《高校教育管理》,2007(2):6-11;
123.《院校研究:现状、问题与突围》,《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2):1-6;
124.《现代大学制度与大学治理结构》,《中国高等教育》,2007(13/14);
125.《现象学教育学:颠覆、回复和整合》,《比较教育研究》,2007(8):22-27;
126.《多校区管理:问题与出路——兼论我国大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现代大学教育》,2007(4):78-83。
127.《大学排行榜:现状?困境?展望》,《复旦教育论坛》,2007(6):45-50;
128.《论大学内部治理模式与中位原则》,江苏高教,2008(1):5-8;
129.《大学排行榜:现状?困惑?展望》,《新华文摘》2008(5):119-121;
130.王洪才,张静:《中国高等教育30年改革历程回顾》,《复旦教育论坛》,2008(2):18-22;
131.《研究生学制缩短宜乎慎行》,《大学研究与评价》,2008(1):1-8;
132.《人种学:教育研究的一种根本方法》,厦门大学学报,2008(3):13-20,89;
133.《不必废除,但要通过评估的独立性》,《学习月刊》,2008(6):27;
134.王洪才,高馨:《论创新人才素质特征与高校办学定位》,《现代大学教育》,2008(5):81-86;
135.《研究生教育处在十字路口——以高等教育学科研究生教育为例》,《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5):16-21;
136.《人种学:教育研究的一种根本方法》,《新华文摘》,2008(15):122-125;
137.《金融危机对美国高等教育影响与启示》,《复旦教育论坛》,2009(1):5-9;
138.《金融危机展示高等教育发展的十大机遇》,《江苏高教》,2009(3):2-6;
139.Ranks of University: Status Quo, Dilemmas and Respects, Chinese Education and Society, Jan.-Feb. 2009,No1, Vol.42;
140.《论大学治理与和谐社会建设》,《建设和谐文化与高等教育——2007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汇编》,辽宁民族出版社,2008:226-232;
141.《中国高等教育学创立、再造与转向》,《厦门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4):51-58;
142.王洪才,曾艳清:《英国高等教育后大众化现象及其经验》,《教育发展研究》,2010(1):65-69
143.王洪才,邹海燕:《金融危机中的美国高校:现状、对策及思考》,《比较教育研究》,2010(2):33-38;
144.《关于“教师讲故事”的方法论思考——通向教师生活世界之路追索》,《教育学报》,2010(1):30-36。
145.王洪才,曾艳清:《后大众化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选择》,《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0(3):133-138;
146.《对露丝·海霍“中国大学模式”命题的猜想与反驳》,《高等教育研究》,2010(5):6-13;
147.《大学改革,任重而道远》,《大学》(学术版),2010(3):61-63;
148.《学术,如同小溪流过》,《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9-17(9);
149.《校园暴力为教育敲响了警钟》,《科学新闻》,2010(10):61;
150.王洪才,陈娟:《促进学生就业:当代高校一项重要新职能》,《江苏高教》,2010(4):77-80;
151.《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是研究型大学的重要使命》,《教育与考试》,2010(2):62-65.
152.王洪才,曾艳清:《后大众化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选择》,《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10(4):73-74;
153.《大学“新三大职能”说的缘起与意蕴》,《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10(4):5-12;
154.《关于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实验报告》,《复旦教育论坛》,2010(4):47-52,57;
155.《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独立、依附与转型》,《教育发展研究》,2010(13/14):96-99。
156.《现代大学制度:艰难的博弈》,《厦门大学报》,2010-10-22(41);
157.《对露丝·海霍“中国大学模式”命题的质疑》,《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0(10):149-150;
158.《想念洪堡》,复旦教育论坛,2010(6):20-22,30;
159.王洪才、曾艳清:《美国高等教育后大众化及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政策的启示》,《教育与现代化》2010(4):1-5,10;
160.《根叔现象:大学进入后现代的征候》,《大学教育科学》,2010(6):1-4;
161.《我们为什么关注90后》《大学》(学术版),2011(1):31-33;
162.《现代大学制度:世纪的话题》,《复旦教育论坛》,2011(2):24-26,34;
163.《“去行政化”与“纪宝成难题”求解》,《高等理科教育》,2011(2):1-6;
164.《通过教学改革实验,探索创新人才培养》,《大学》(学术版)2011(2):39-41。
165.《教育是何种善——对教育善的本质的思考》,《探索与争鸣》,2011(5):69-73;
166.《质性研究方法在数据挖掘中的作用与局限》,见杜慧芳主编《规律探究与科学化追索——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水平系列德育论坛选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08-115;
167.《教育为何种善——关于教育善的本质思考》,《新华文摘》,2011(16):108-120;
168.王洪才,朱如龙:《政产学研合作:高职发展的新模式》,《教育学术月刊》,2011(9):92-94;
169.《南方科技大学:一次现代大学制度的试验》,《高校教育管理》,2011(5):29-34.
170.《学术价值:中国现代大学制度内部建设之本》【论点摘要】,《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1(8):158.
171.《何谓大学》,《教育界》2011(13):11-12;
172.《什么是好大学》,《求学》(理科版),2011(9):14.
173.《论高等教育学的学科特性》,《大学》(学术版),2011(9):31-35;
174.《多元方法:高等教育研究的新里程》,《大学教育科学》,2011(5):82-86.
175.王洪才,张继明:《高等教育强国与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厦门大学学报》2011(6):119-127;
176.《综合大学:兼容并包,博览众采》,《求学》,2011(6):94-95;
177.《教育失败、教育焦虑与教育治理》,《探索与争鸣》,2012(2):65-70;
178.《论中国文化与中国大学模式》,《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2(1):144-152.
179.《何谓教育家》,《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2-8(B-01);
180.《高等教育研究的两种取向:本质主义与非本质主义》,《高等教育研究》,2012(2):35-41.
181.《教育学:人文科学抑或社会科学》,《教育研究》2012(4):10-17;
182.《叙事研究:价值、规范与局限》,《教育科学研究》2012(4):76-79;
183.《论中国文化与中国大学模式——对露丝·海霍“中国大学模式”命题的文化逻辑解析》,《新华文摘》,2012(7):123-127;《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2(2):76-78;
184.《从本质主义走向非本质主义:中国高教研究30年回顾》,《现代大学教育》2012(2):1-6;
185.王洪才,赵琳琳:《现代大学制度:缘起、界定与突破》,《江苏高教》2012(3):31-33;
186.《关于高等教育研究社会责任的五种定义》,《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4):33-39;
187.《大学创新性教学的本质与实践策略》,《中国高等教育》2012(12):13-15;
188.《论大学创新教学的三要素》,《复旦教育论坛》,2012(4):41-45;
189.《教育学:人文科学抑或社会科学》,《新华文摘》,2012(17):123-126;
190.《教育失败、教育焦虑与教育治理》,《高等学校文科学报学术文摘》,2012(4):158-159;
191.《大学治理的内在逻辑与模式选择》,《高等教育研究》,2012(9):24-29;
192.《复杂视阈下我国大学课程与教学改革趋向探析》,《徐州工学院学报》,2012(5):97-101;
193.《再论现代大学制度的结构特征》,《中国教育政策评论2012》,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44-55;
194.What Are The Implications of Chinese University Model?发表在Karen Mundy & Qiang Zha主编的Education and Global Culture Dialogue: A Tribute to Ruth Hayhoe(Palgrave macmillan,2012:139-163) ;
195.《现代大学制度根本在于创造》,《中国高等教育》,2012(24):1;
196.《文化创新与现代大学制度建设》,《阅江学刊》,2012(5):24-30;
197.《论中国古代书院与现代大学精神》,《大学教育科学》2013(1):6-10;
198.《高等教育学:成就、难题与展望》,《高校教育管理》2013(1):1-7,41。
199.《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还是跨越发展》,《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3):55-57;
200.《名人更应注意家教》,《社会科学报》,2012-3-7(4)
201.《论中国古代书院与现代大学精神》,《新华文摘》2013(8):116-118全文转载。
202.《论大众高等教育与多元参与治理模式建构》,《中国高等教育评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108-117;
203.《“潮课”与学术权力的博弈》,《大学教育科学》2013(3):28-30;
204.《莫言获奖与教育遐想》,《大学(学术版)》2013(5):51-53.
205.《21世纪中国终身教育发展发展的十大趋势》,《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4):21-27。
206.《中美研究生教育比较的行动研究》,《教育与考试》,2013(6):50-53;
207.《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学说:中国教育学发展的一面镜子——潘懋元教授专访》,《苏州大学学报》(教科版),2013(创刊号):48-52;
208.《论大学之道与大学精神》,《大学》(学术版),2013(10):47-53;
209.《国际化与本土化:中国大学模式的艰难选择》,《高等理科教育》,2013(5):1-7;
210.《论高等教育“适应论”及其超越》,《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3(4):129-150;
211.王洪才、解德渤:《纪念毛泽东:一位解放教育学的先驱》,《复旦教育论坛》2013(6):5-11;
212.《西南联大的成功与大学校长角色定位》,《社会科学战线》,2013(11):195-201;
213.王洪才,李慧:《运用生成性案例,进行创新性教学》,《中国高等教育》,2013(19):44-46;
214.《全球化与中国大学模式问题》,《中国高等教育评论》(第4卷),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215.《论大学理性失范与回归》,《教育研究》,2014(3):80-87.
216.王洪才、戴娜、刘红光:《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学生流动与中国政策选择》,《厦门大学学报》2014(2:):149-156;
217.《多学科研究方法:高等教育研究的独特方法?》,《江苏高教》2014(1):5-7;
218.《寻找中国大学模式——中西文化对话仍是核心问题》,《社会科学报》,2014-3-13(5);
219.《树立学习信念,适应学习型社会要求》,《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1):1;
220.《终身教育:使命、挑战与应对》,《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1):2-5.
221.《教育的魅力》,《中国高等教育》,2014(11):48.
222.《中国大学为何难以实现以学术为本》,《探索与争鸣》,2014(4):77-80;
223.《学生评教:问题、出路与反思》,《山东高等教育》,2014(6):75-80;
224.《论大学生评教中的文化冲突》,《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3):146-152.
225.《全球化与中国大学模式问题》,《中国高等教育评论》(第4卷),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226.王洪才,戴娜,江丽:《本土生国际化: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新视角》,《现代大学教育》,2014(4):70-76.【148】
227.《高等教育本质属性及其使命》,《高等教育研究》,2014(6):1-7.
228.《何谓学生中心主义》《大学教育科学》2014(6):62-66【148】
229.《中国该如何发展应用技术大学》,《高校教育管理》,2104(6)
230.《终身学习:现状、突破与未来》,《广东开放大学学报》,2015(1):1-5.《人大复印资料?成人教育学刊》2015(7):9-13全文转载
231.《理想大学寻觅:一个现象学考察》《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5(3):94-109
232.《论大学教学文化的缘起、难题与出路》《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5(3):73-80.
233.《大学进行文化的缘起、难题与出路》《新华文摘》2015(14):115-118【578】
234.解德渤、王洪才:《高等教育多学科研究的认识偏向于实践误区》《现代大学教育》2015(3):28-35
235.解德渤、王洪才:《慕课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挑战》《江苏高教》2015(3):71-74.
236.《大学治理的四种内涵》,《苏州大学学报》(教科版)2015(4):17-19.
237.《洪堡理念与现实的距离》,《社会科学报》,2015-01-22(5);
238.《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标准、问题与未来》,《西北高教评论》(第一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3-14.
239.《“一元三维”:论潘懋元教育思想的内在逻辑》《山东高等教育》2015(8):72-79.
240.《双一流建设重点在学科》,《重庆高等教育》,2016(1):7-11;
241.王洪才,刘隽颖,解德渤:《大学创新教学:理念、特征与误区》,《中国大学教学》,2016(2)19-23,47.
242.解德渤,王洪才:《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新思维》,《现代大学教育》,2016,157(1):1-8;
243.王洪才,刘隽颖:《学术自由:现代大学制度的奠基石》,《复旦教育论坛》,2016,14(1):50-57;
244.《大学价值失范及其治理》,《山东高等教育》,2016,26(1):6-12;
245.《体制改革方可促质量提高》,《中国科学报》,2016-01-28(7 )。
246.《开拓型校长,行动研究典范——对杨德广校长的叙事研究》,《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6(2):87-94.
247.《地方本科高校转型:问题、挑战与回应》,《江苏高教》,2016(3):8-12;
248.张继明,王洪才:《我国现代大学章程有效性评价的六个基本维度》,《大学教育科学》,2016(1):41-45.
249.路丽娜,王洪才:《质性评教:走出学生评教困境的理性选择》,《现代大学教育》,2016(2):93-98.
250.《大学治理:理想·现实·未来》,《高等教育研究》,2016(9):1-7;
251.《大学创新教学来源于实践反思》,《大学教育科学》,2016(2):65-69;
252.《大学创新教学:使命、动力与实践机制》,《常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16(4):91-97;
253.《开放大学转型发展:定位·路径·挑战》,《江苏开放大学学报》(终身教育研究),2016(3):3-7;
254.《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理论·实践·挑战》,《教育学术月刊》,2016(12):3-9;
255.《论张楚廷“教育是人学”思想》,《大学教育科学》,2016(5):4-8;
256.《创新创业教育必须树立的四个理念》,《中国高等教育》,2016【572】(21):13-15;
257.《“双一流”建设的内在逻辑审视》,《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7(3):144-150;
258.《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理论、实践与挑战》,《新华文摘》2017【619】(7):124-128.
259.《“双一流”建设:机制·基础·保障》,《江苏高教》,2017【196】(6):11-14.
260.《大学生态文化困境与出路》,《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17【19】(1):39-44.
261.王洪才,刘隽颖:《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核心·难点·突破点》,《中国高等教育》,2017(13/14):61-63.
262. 宣葵葵,王洪才:《创业型大学人才培养特色探索》,《中国高教研究》,2017(6):77-81.
263.《网络大学会代替实体大学吗?——一个现象学考察》,《中国高等教育评论》,科学出版社,2017.
264.《论大学传统性、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高等教育研究》,2017(12):21-29.【总274期】
265.《论大学传统教学与大学创新教学》,《苏州大学学报》(教科版),2017(4):10-19.【第5卷】
266.《论创新创业教育的多重意蕴》,《江苏高教》,2018(3):1-5.【总205期】
267.《中国终身教育体系特色构建及其问题》,《终身教育研究》,2018(1):11-17.【总137期】
268.《大学创新教学:缘起·现状·趋向》,《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7(6):71-79;
三、获奖情况
1. 《论大学生心理距离生存与调适》载于《江苏高教》1991.5获得天津市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青年佳作奖
2. 《教育科研成果转化的系统研究》(合作)(天津教育出版社1995年1月版)获得天津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二等奖
3. 《论现代大学之‘大’》.《东方》.1999.7获天津教科院1999-2000两年一度优秀成果奖;
4. 《大学创新教育研究》.天马图书出版公司2002年版;获天津教科院2002年度优秀成果一等奖;
5. 《步出误区:素质教育理念与创造性实践》(独著).开明出版社2000年版;2002年获得天津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三等奖;
6. 《大学扩招对教学质量影响状况的调查》.《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核心期刊).2001年4期;获教育科学研究院2001年度优秀成果奖;
7. 2000年获北京师范大学郭晋华奖学金、华藏奖学金。
8.《大众高等教育论》一书获得2005年第六届福建省社会科学评奖专著三等奖
9. 《大众高等教育论》一书获得2005年第六届厦门市哲学社会科学评奖专著二等奖;
10. 《学习型社会与教育转变》一文获得2005年第六届厦门市哲学社会科学评奖论文二等奖;
11. 《大众高等教育论》获得2005年福建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评奖专著二等奖;
12. 2007,11月,《教育学:学科还是领域》(发表在《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1)一文获得厦门市第七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文评奖一等奖。
13. 2007,11月,《教育学:学科还是领域》(发表在《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1)一文获得福建省第七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二等奖。
14. 2008年获得懋元一等奖。
15. 《人种学:教育研究的一种根本方法》获得2009年福建省第八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16. 2010年12月《大学排行榜:现状?困惑?展望》获得第八届厦门市社会科学评奖一等奖。
17. 2012年4月6日获得懋元一等奖;
18. 2013年10月《教育学:人文科学抑或社会科学》获得第九届厦门市社会科学评奖一等奖
19. 2013年12月《教育学:人文科学抑或社会科学》获得第十届福建省社会科学评奖二等奖
20. 2016年10月《论高等教育“适应论”及其超越》获得第十届厦门市社会科学评奖一等奖
21. 2016年4月获得懋元一等奖;
四、历年来参与和主持的主要课题
1. “天津市高教结构调整研究”;院级课题(主要成员)90.2-92.6;
2. “天津市教育改革现状研究”院重点课题(主要成员)92.3-92.8;
3. “市场经济与教育改革战略研究”院重点(主要成员)92.3-93.1;
4. “天津市高校布局调整研究”市政府下达调研课题(主要成员)92.4-92.8;
5. “社会主义教育思想研究”市教育科学规划八五重点(主要成员)93.6-94.1;
6.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半学模式研究”(主要成员)天津市重点调研课题92.6-92.10
7. “高校为第三产业发展服务研究”(院招标课题共同主持人)93.4-94.8;
8. “市场经济与高教改革对策研究”院级课题(主要成员)93.6-94.6;
9. “;教育科研成果转化的系统研究”全国八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主要成员)93.8-95.12;
10.“大学与企业合作研究”院重点调研课题(主要成员)94.6-95.6;
11. “天津市适度发展高职对策研究”院重点课题(主要成员)95.4-95.8;
12. “教育科研成果推广研究”院级课题(主要成员)95.4-96.4;
13. “大学收费制度研究”(院重点课题主持人)95.4-96.4;
14. “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研究”(院级课题主持人)96.6-97.6
15. “高校科研论文做到经济主战场的研究”(院重点课题主持人)97.4-97.5
16. “教育集约化发展研究”九五青年专项课题(主要成员)97.1-98.12
17. 主持天津教科院重点课题:“大学合并问题研究” (98.3-98.6)并执笔.获得98年年度优秀成果奖;
18. 参与天津教科院重点课题“世纪末教育发展回顾与展望”(98.3-98.6),负责‘高等教育’部分获得院98年度科研优秀成果奖;
19. 参与世界银行资助课题“大学发展公平性研究”(98.8-99.3),负责现状调查并参与主报告撰写;
20. 参与天津市九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天津高校布局调整研究”(98.5-00.6).负责总报告起草.成果发表在《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
21. 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高等教育社会需求的实证研究”(99.3-00.12).参与并负责总报告撰写;
22. 教育部委托课题“2001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未来趋势”(00.1-01.4)负责‘从二级学科视角看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部分;
23. 主持天津市教委委托课题:“天津市市十五师范教育规划研究”(014-01.10)并执笔独立完成成果.并得到市教委领导的认可;
24. 主持天津教科院重点课题“大学扩招效益研究”(01.3-01.6)并执笔.成果发表在《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4;并获得院2001年年度优秀成果奖;
25.主持天津教科院重点课题“加入WTO天津高教发展对策研究”(02.3-02.6)并执笔,成果发表;
26.教育部重点课题“大学推进素质教育对策研究”(01.6-02.5).参与并负责总报告起草;
27.主持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创造性人才素质特征与高校教学改革”课题(01.10-03.10),并承担了95%写作任务;
28. 教育部重点课题“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国际比较研究”(02.3-03.6).负责欧洲部分;
29.主持天津市教委重点课题:“天津市高校学科布局调整研究”(02.6-03.10).完成总报告;
30.主持天津市十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项目:“学科调整与高水平大学建设研究”(02.6-04.6);
31.主持天津市教育工委委托课题:“高校校长评价指标体系研究”(03.4-03.8);
32. 主持“现代大学制度的内涵及其规定型研究”——福建省十五教育科学规划(二期)重点项目;
33. 主持“小康社会与终身体系建设研究”——厦门大学985平台“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课题;
34. 参与“中国特色的学习型社会与终身学习体系”(全国十五教育科学规划国家重点项目),负责子课题“关于中国特色学习型社会与终身学习体系的理论研究”
35. 主持“高等教育大众化与终身教育体系建构”(2006.9-2010.9)——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05JJD880068),已经结题。
36. 主持“现代大学制度原理与中国大学模式探索”(2011.9-2013.9)——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1JJD880021),已经结题。
37. 主持“大学创新教学理论与实践机制建构”(2015.9-2017.12)——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5JJD880014),已经提交鉴定。
指导部分硕士生博士生通过论文答辩情况
姓名
|
年级与专业
|
学生类别
|
论文题目
|
答辩通过时间
|
张蓓
|
03级国防教育
|
高师班
|
教学型大学科研定位的实证研究
|
2006.8
|
余瑞玲
|
04级高等教育
|
全日制
|
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证研究——以厦门大学为例
|
2006.9
|
付佼
|
04级高等教育
|
全日制
|
我国民办高校董事会问题研究
|
2006.9
|
张继明
|
04级高等教育
|
全日制
|
关于高等学校信息公开的研究
|
2006.12
|
苏英顺
|
04级教育经济与管理
|
中职班
|
论全面小康社会与学习型农村建设
|
2006.12
|
段安斌
|
04级教育经济与管理
|
中职班
|
论全面小康社会与学习型城市建设
|
2007.6
|
李淑娥
|
04级国防教育
|
高师班
|
高职院“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探索
|
2007.9
|
赵新
|
05级高等教育
|
全日制
|
成人高等教育职业性特色之研究——以厦门五所成人高教实施现状为例
|
2007.12
|
曾艳清
|
05级高等教育
|
全日制
|
高等教育后大众化与成人学生入学制度改革趋向研究
|
2007.12
|
郁军态
|
05级高等教育
|
高师班
|
我国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及队伍建设研究
|
2007.12
|
刘志忠
|
05级高等教育
|
全日制
|
我国高职教育社区化路径研究
|
2008.9
|
傅丽玉
|
05级国防教育
|
高师班
|
独立学院与教育公平问题的实证研究
|
2008.9
|
张静
|
06级高等教育
|
全日制
|
创业型大学组织特征探究
|
2009.6
|
高馨
|
06级高等教育
|
全日制
|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效性研究
|
2009.6
|
张雪莲
|
06级高等教育
|
全日制
|
中国西南地区-东盟高等教育合作研究
|
2009.6
|
邓红英
|
06级国防教育
|
高师班
|
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地方化策略研究
|
2009.6
|
张柯冉
|
07级教育经济与管理
|
全日制
|
中美研究型大学跨学科组织运行机制探索
|
2010.6
|
匡德花
|
07级高等教育学
|
全日制
|
美国社区学院认证研究
|
2010.6
|
辛东亮
|
07级高等教育学
|
全日制
|
大学排行榜对本科新生入学选择的影响研究
|
2010.6
|
曹艳丽
|
07级高等教育学
|
全日制
|
本科生导师制研究——以厦门大学为例
|
2010.6
|
郑斌
|
06级高等教育学
|
高师班
|
终身学习与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实效性研究
|
2010.6
|
吴文洲
|
06级教育经济与管理
|
中师班
|
福建省农村初级中学教师工作满意度研究
|
2010.9
|
程鸣凤
|
05级高等教育学
|
国防班
|
关于大学生社团与学习成功关系研究
|
2010.9
|
徐魁鸿
|
08级高等教育学专业
|
全日制(博士)
|
我国社区学院运行机制研究
|
2011.6
|
邹海燕
|
08级高等教育学专业
|
全日制(博士)
|
我国应用型硕士培养机制改革探索——课程选择的视角
|
2011.6
|
谢素蓉
|
08级高等教育学专业
|
全日制(博士)
|
我国大学教师专业自主权的实证研究——以福建七所不同层次类型高校为例
|
2011.6
|
陈娟
|
08级高等教育学专业
|
全日制
|
硕士研究生就业流向特征研究——以高等教育学为例
|
2011.6
|
陈亚丽
|
08级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
|
全日制
|
硕士研究生创业素质研究
|
2011.6
|
莫玉婉
|
08级高等教育学专业
|
全日制
|
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
|
2011.9
|
杨灵菊
|
08级高等教育学专业
|
全日制
|
高等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探索
|
2011.9
|
关红辉
|
08级高等教育学
|
高师班
|
学生评教的实效性研究——以福建省宁德学院为例
|
2011.12
|
李青合
|
09级高等教育学专业
|
全日制
|
(博士)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实证研究
|
2012.6
|
向桂君
|
09级高等教育学专业
|
全日制
|
赫钦斯、克尔、博克的大学功能观比较研究
|
2012.6
|
周兴国
|
09级高等教育学专业
|
全日制
|
高校教师留学经历对专业发展的实证研究
|
2012.6
|
何凤琳
|
08级高等教育学专业
|
高师班
|
陈嘉庚精神与集美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
2012.6
|
缪莹
|
09级高等教育学专业
|
高师班
|
高校校长办公室规范化管理研究
|
2012.6
|
王锋
|
08级高等教育学专业
|
国防班
|
国有企业开展国防教育的调查研究
|
2012.6
|
以上是聚英厦大考研网为考生整理的"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导师介绍:王洪才"的相关考研信息,希望对大家考研备考有所帮助!
备考过程中如有疑问,也可以添加老师微信H17720740258进行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