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导师介绍:刘海峰
作者:聚创厦大考研网-小厦老师
点击量: 1899
发布时间: 2018-08-03 10:58
微信号: H17720740258
刘海峰博士
性别 男
研究室 教育史研究所
职称 教授、博导
学位 博士
电子信箱 liuhf@xmu.edu.cn
联系电话
简介
刘海峰,1959年9月出生于福建龙岩,祖籍福建惠安(现泉州泉港区)。1976年高中毕业后上山下乡。1977年考入厦门大学历史系,1984年硕士毕业后到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工作。1988年在职获历史学博士学位,1992年晋升教授,并应聘为国家教委考试中心兼职研究员。1993年国家公派留英半年,在伦敦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1994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1996年起任所长,兼任全国教育考试暨自学考试研究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0年访日半年,在日本创价大学教育学部作访问教授,并开始担任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2002年获教育部高等学校青年教师奖,并被评为福建省优秀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2004-2018年担任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2003-2015年初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
现为厦门大学考试研究中心主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兼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等三部委“双一流”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科举文化专业委员会主席团主席、中国高教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副理事长等。被浙江大学、南开大学等20余所大学或研究机构聘为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并担任上海中国科举博物馆名誉馆长、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名誉馆长。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历史与理论、考试制度与科举学,是高考改革稳健派代表性学者和科举学的首创者,2005年被新浪网评选入围“年度文化人物”。已出版著作34部,其中个人著作有《科举学导论》、《高考改革论》、《高等教育历史与理论研究》、《刘海峰演讲录》、《学术之美海峰随笔》、《The Examination Culture in Imperial China》等14部,第一著者或主编出版《中国科举史》、《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研究》等著作20部。获部省级一等奖11次、二等奖4次,其中包括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3次、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1次、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次、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5次。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教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转摘30余篇,人大复印资料转载70余篇。指导毕业和在学博士生40余人,并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称号。
学历背景
1986.2--1988.12
在职获厦门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
博士学位论文题目:《唐代教育与选举制度综论》
1982.2--1984.11
厦门大学历史系硕士研究生,获硕士学位
1978.2--1982.1
厦门大学历史系本科,获学士学位
工作经历
2012.9--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2008.3--
二级教授
2006.1--2012.8
闽江学者特聘教授
2005.6--2016.12
国家'985'工程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项目主任
2004.6--2018.5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
2003.1--
厦门大学考试研究中心主任
2000.9--2008.3
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1996.6-- 2004.4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
1994.12--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博士生导师
1992.12--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
1987.3-1996.6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
1984.11-1992.11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助教、讲师、副教授
1976.6-1978.2
福建省龙岩江山公社上山下乡知识青年
出国出境经历
1993.2--1993.8
国家公派留英,在伦敦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
2000年3-9月
日本创价大学教育学部访问教授
2008年5-6月
台湾政治大学教育行政与政策研究所访问研究
主要学术兼职
1.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第一、第二届)
2. 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第一、第二届)
3. 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双一流”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
4.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第五、第六届)
5. 全国教育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第一届、第二届)
6. 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专家(第五、第六届)
7.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教育理论与教育史评审组成员
8. 光明日报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
9. 全国高考内容改革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
10. 江苏省教育考试学术委员会委员
11. 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咨询专家
12. 江西省教育与社会发展智库专家
13. 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科举文化专业委员会主席团主席
14.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副理事长
15. 中国书院研究会副会长
16. 中国高教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第六届)
17.中国高教学会校史研究分会学术委员会主任
18. 首届炎黄文化研究生童蒙文化专业委员会名誉会长
19. 教育部考试中心兼职研究员
20. 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兼职教授
21. 南开大学兼职教授
22. 浙江大学兼职教授
23. 吉林大学兼职教授
24. 兰州大学兼职教授
25. 湖南大学兼职教授
26. 武汉理工大学兼职教授
27. 山西大学客座教授
28. 福建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29. 河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30. 江西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31. 天津教育招生考试院客座研究员
32. 南京农业大学兼职教授
33. 贵州师范大学客座教授
34. 集美大学客座教授
35. 浙江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36. 曲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
37. 上海中国科举博物馆名誉馆长
38. 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名誉馆长
39. 厦门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
主要研究方向
高等教育考试研究
科举学研究
高等教育理论与历史
一、著作
1.Liu Haifeng, The Examination Culture in Imperial China, Paths International Ltd, 2018.
2.《高考制度变革综论》(个人专著),浙江教育出版社,2017年12月。
3.《考试历史的现实观照:融汇古今的教育研究》(当代中国教育学家文库?刘海峰卷)(个人专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12月。
4. 《高考改革的理论与历史》(个人专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12月。
5. 《学术之美海峰随笔》(个人专著),厦门大学出版社,2014年4月。
6. 《高考改革论》(个人专著),浙江教育出版社,2013年12月。
7. 《刘海峰演讲录》(个人专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年7月。
8. 《中国科举文化》(个人专著),辽宁教育出版社,2010年12月。
9. 《高等教育历史与理论研究》(个人专著),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
10. 《高考改革的理论思考》(个人专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
11. 《科举学导论》,(个人专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
12. 《科举制与科举学》(个人专著),贵州教育出版社,2004年9月。
13. 《科举考试的教育视角》(个人专著),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10月.
14. 《唐代教育与选举制度综论》(个人专著),台北:文津出版社,1991年7月.
15. 《鉴古知今的教育史研究:第六届两岸四地教育史论坛文集》(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14年10月。
16. 《高等教育史》(刘海峰、史静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6月。
17, 《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研究》(刘海峰等著),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9月。
18. 《中国考试发展史》(第一著者),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6月
19. 《福建教育史》(刘海峰、庄明水著),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年10月.
20. 《中国科举史》(刘海峰、李兵著),东方出版中心,2004年6月;2006年1月第2版。
21. 《学优则仕:教育与科举》(刘海峰、李兵著),长春出版社,2004年1月;2008年1月新一版。
22. 《科举制百年祭》(主编),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
23. 《科举学的形成与发展》(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
24. 《科举制的终结与科举学的兴起》(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
25. 《科举学的拓展与深化》,刘海峰、朱华山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13年12月。
26. 《科举学的提升与推进》(刘海峰、李兵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9月。
27. 《科举学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刘海峰、胡宏伟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16年5月。
28. 《科举学的系统化与国际化》(刘海峰、郑若玲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11月。
29. 《二十世纪科举研究论文选编》(刘海峰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
30. 《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高等教育》(潘懋元、刘海峰编),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12月;2007年4月新一版。
31. 《中国大学校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2016年10月。
32.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比较研究》(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
33. 《公平与效率:21世纪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
34.《高等教育研究的国家队——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40年的研究贡献》,刘海峰、史秋衡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18年6月。
二、论文(已发表论文200余篇,1989年以来的论文和学术短文如下)
1. 唐代选举制度与官僚政治的关系,厦门大学学报,1989年第3期;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人大复印资料),1989年第10期。
2. 论学校与科举的关系----兼谈任职资格考试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上海高教研究,1989年第2期。
3. 唐代学校与科举的消长,高等教育论文集,厦门大学出版社,1989年6月。
4. 科举制的遗产,高等教育论文集,厦门大学出版社,1989年6月。
5. 八股文为什么沿用了五百余年——略谈八股文在当时的功用,文史知识,1989年第2期;人民日报,1989年3月19日转摘;人民日报(海外版),1989年9月8日转摘;新华文摘,1989年第5期转摘。
6. 唐玄宗朝科举管理改革剖析,晋阳学刊,1989年第5期。
7. 唐代的教育与选举制度,文献,1990年第1期。
8. 唐代秀才科存废与秀才名目的演变,中国史研究,1990年第1期;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人大复印资料),1990年第7期。
9. 唐代乡村学校与教育的普及,教育评论,1990年第2期;历代教育制度考,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
10. 唐代的博学宏辞科,文史知识,1990年第2期。
11. 韩愈、柳宗元等202个人物小传(隋唐五代辞条),中国名臣政绩辞典,江西教育出版社,1990年3月。
12. 唐代集贤书院有教学活动,教育史研究,1990年第1期;上海高教研究,1991年第2期。
13. 略论德育的涵义、效果与途径,高等教育研究,1991年第1期。
14. 唐后期铨选制度的演进,厦门大学学报,1991年第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1年第3期;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人大复印资料),1991年第5期。
15. 梁启超、伏尔泰、辛亥革命,华人之声,1991年第1期。
16. 唐代的秀才与秀才科,文史知识,1991年第9期。
17. 唐代福建的教育与科举活动,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1年第5期。
18. 1930年前后福建省的私立高等教育,集美航海学院学报,1991年第2期;民办高等教育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1991年11月。
19. 同文馆与中国近代海关的关系(与潘懋元合作),教育史研究,1991年第2期;潘懋元高等教育文集,新华出版社,1991年6月。
20.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与途径,当代社会主义问题与党的建设,厦门大学出版社,1991年9月。
21. 唐代考试糊名起始时间再析,学术月刊,1991年第11期。
22. 高教历史与高教研究(与潘懋元合作),高等教育研究,1992年第1期;高等教育(人大复印资料),1992年第6期。
23. 科举学刍议,厦门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社科与经济信息,1993年第2期转摘;第四届全国教育考试科研讨论会论文集,中国和平出版社,1993年10月。
24. 选拔专才可另辟途径,光明日报,1992年12月16日。
25. 变革中的台湾大学联考制度(上),中国高校招生,1993年第1期。
26. 变革中的台湾大学联考制度(中),中国高校招生,1993年第2期。
27. 变革中的台湾大学联考制度(下),中国高校招生,1993年第3期。
28. 高等教育史学科建设初探,高等教育研究,1993年第2期。
29. 传统文化与台湾大学联考制度,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台湾教育,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年12月。
30. 在剑桥大学参加院士聚餐,外国高等教育资料,1993年第4期。
31. 科举学发凡,厦门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高等教育论文集》(2),厦门大学出版社,1994年9月。
32. 《隋唐五代的儒学》评介,教育史研究,1994年第1期。
33. 科举学研究的佳作----宋元强《清朝的状元》评介,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第4期。
34. 剑桥印象,人民日报(海外版),1994年4月27日。
35. 剑桥大学的院士聚餐,光明日报,1994年7月23日。
36. 牛津和剑桥大学的两校互竞现象,大学论坛,1994年第2期;华人之声,1997年第5期。
37. 论科举的高等教育考试性质,高等教育研究,1994年第2期。
38. 中国高等学校的校史追溯问题,教育研究,1994年第5期。
39. 书院学引论,教育评论,1994年第5期。
40. 传统文化与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特点,机械工业高教研究,1994年第4期。
41. 教师节与教师法,厦门大学校刊,1994年9月8日。
42. 高等教育史学科建设再探,高等教育研究,1995年第1期。
43. 论书院与科举的关系,厦门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
44. 科举制----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探索与争鸣,1995年第8期;报刊文摘,1995年9月4日转摘。
45. 传统文化与高校招生考试改革,上海高教研究,1995年第3期;西北教育管理研究,1995年第2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第3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12月。
46. 大陆的中国近代教育史研究述评,近代中国史研究通讯(台湾),1995年第11期。
47. 再论传统文化与高考改革,上海高教研究,1996年第1期。
48. 福建在中国教育史上的独特地位,中外教育,1996年第2期。
49. 近十五年来中国教育史研究述评,文科研究通报,1996年。
50. 《西学东渐与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序二(见该书),厦门大学出版社,1996年11月。
51. 中国高校不宜推行宽进严出(与李均合作),高等教育研究,1996年第3期;高等教育(人大复印资料),1996年第8期。
52. 论科举的智力测验性质,厦门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教育学(人大复印资料)1996年第12期;社科信息,1996年第9期转摘;《第五届全国教育考试研讨会论文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4月。
53. 传统文化与中国高等教育,教育研究,1996年第11期。
54. 科举取才中的南北地域之争,《第二届中国东南地区人才问题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东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9月;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7年第1期转摘;社科信息集萃,1997年第6 期转摘。
55. 论科举制的自学考试性质,高教自学考试,1997年第2期。
56. 高等教育史研究三探,高等教育研究,1997年第1期;教育史研究,1997年第2期;高等教育(人大复印资料),1997年第3期。
57. 为什么要坚持统一高考,上海高教研究,1997年第5期;高等教育(人大复印资料)1997年第8期。
58. 高考并非一试定终身,高等教育研究,1997年第5期。高等教育(人大复印资料)1998年1期。
59. 论坚持统一高考的必要性,中国考试,1997年第5期。
60. 科举制的千秋功罪,长江日报,1997年8月3日。
61. 可持续发展与人文教育,高等教育研究,1997年第3期;新华文摘,1997年第9期。
62. 韩门弟子与中唐科举,漳州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3期。
63. 科举制长期存在原因析论,厦门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
64. 科举与高考,今晚报,1998年1月8日。
65. 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三论坚持统一高考,高等教育研究,1998年第2期。
66. 科举----中国古代的高教自学考试,高教自学考试,1998年第1期。
67. ;科举学----一门古老而全新的学问,高教自学考试,1998年第2期。
68. 科举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高教自学考试,1998年第3期。
69. 科举能否选拔真才?高教自学考试,1998年第4期。
70. 唐代的科举风尚,高教自学考试,1998年第5期。
71. 宋代的科举社会,高教自学考试,1998年第6期。
72. 元代的科举行废,高教自学考试,1998年第7期。
73. 明代的科举定式,高教自学考试,1998年第8期。
74. 清代科举的革止,高教自学考试,1998年第9期。
75. 科举考试的发展规律,高教自学考试,1998年第10期。
76. 科举学----21世纪的显学,厦门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教育学(人大复印资料)1999年4期。
77. 科举制的东渐,高教自学考试,1998年第11期。
78. 科举考试的西传,高教自学考试,1998年第12期。
79. Liu, Haifeng. The double-edged sword: The merits and demerits of the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in China,《大规模考试的作用及其相关问题----第22届教育评价协会年会论文集》,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年4月。
80. 继往开来登高望远,厦门大学校刊,1998年9月24日增刊。
81.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编后记),《两岸大学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厦门大学出版社,1998年11月。
82. 《现代中国高等教育的形成》序,见大冢丰著、黄福涛译该书中文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11月。
83. 高考与女性接受高等教育之现状与展望,有色金属高教研究,1999年第1期。
84. 再论唐代秀才科的存废,历史研究,1999年1期。
85. 自学考试:从比较到借鉴,自考、职教、成教,1999年第1期。
86. 传统文化与中国大学的特色,青岛化工学院学报(社科版),1999年第2期。
87. 自学考试:高等教育走向大众的重要途径(与郑若玲合作),中国教育报,1999年6月23日。
88. 科举学的世纪回顾,厦门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教育学(人大复印资料)1999年12期。《高校文科学报文摘》1999年6期。
89. 自学考试是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途径(与郑若玲合作),高等教育研究,1999年第5期。
90. 《大规模教育考试的社会控制功能研究》序,见张宝昆著该书,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3月。
91. 正视历史关注教育,文汇报,1999年6月12日。
92. 窈窕淑女别解,文汇报,1999年8月22日。《文摘报》1999年8月29日。
93. 青春作伴好还乡----再度赴台参加两岸青年学者论坛散记,外国高等教育资料,1999年第2期;《华人之声》1999年5期。
94. “科举学:一个广阔而专门的研究领域,厦门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新兴学科(人大复印资料)2000年1期。《教育评论》1999年6期转摘。
95. 走向21世纪的科举学,福建日报,1999年12月10日。新兴学科(人大复印资料)2000年1期。
96. 高考存废与科举存废,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第2期。
97. 高考改革中的两难问题,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2期。高等教育(人大复印资料)2001年1期。《招生考试论集》(二),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
98. 唐代俊士科辨析,中国史研究,2000年1期。
99. 评高明士著《隋唐贡举制度》,台大历史学报第25期2000.6
100. 科举制的起源与进士科的起始,历史研究,2000年6期。人大复印资料《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史》2001年2期。
101. 两次高考更合理,光明日报,2000.11.8。
102. 科举术语与科举学的概念体系,厦门大学学报,2000年4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1年1期。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2001年2期转载。
103. Reform of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System in China,HigherEducation Research in China,Huazhong University Press,2000.4。
104. 师道尊严、培育英才----潘懋元教师治学方法与教导特色述评,《潘懋元与中国高等教育科学》,2000.6。
105. 唐代福建进士考辨,集美大学教育学报,2001年1期。
106.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与本土化,中国高等教育,2001年2期。《高教文摘》2001年5期。
107. 在教育与历史之间----高等教育史研究四探,教育史研究,2001年1期;高等教育研究,2001年2期。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01年6期。
108. 论“科举学”的广博性,东南学术,2001年2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1年第6期。
109. 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起伏与进退,现代大学教育,2001年2期;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01年第9期转载。
110. 中国大学招考与女性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关系研究(日文,第一作者),创价大学教育研究(日本),第10号,2001年3月。
111. “科举学”研究与教育考试改革,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4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2年第3期转载;《考试促进人的发展》,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4月。
112. 八股文百年祭,厦门大学学报,2001年4期。《新华文摘》2002年第3期转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2年第1期转摘;《北京日报》2003年3月14日转摘。
113. 科举制对西方考试制度影响新探,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5期。《新华文摘》2002年第1期转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2年第3期转摘;《北京日报》2003年3月4日转摘;《中华读书报》2001年10月24日转摘;《文摘报》2001年11月4 日转摘;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02年3期转摘。
114. 从历史到教育----跨学科研究的学术体验,东南学术,2001年5期。
115. 书院改制百年启示,光明日报,“2001年9月20日。
116. 考试的由来,中国教育报,2001年8月15日。
117. 第一次笔试在何时,中国教育报,2001年9月12日。
118. 儒者试经学;文吏试章奏,中国教育报,2001年9月26日。
119. 未必越大越好:从扩招看精英型大学面临的挑战,文汇报,2001年10月15日。
120. 考研热中的冷思考,厦门日报,2001年11月27日。
121. 《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道路的研究》序,见谢作栩著该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
122. 高考改革中的全局观,教育研究,2002年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教育》2002年第8期转载;《教育文摘周报》2002年第2期转摘;《湖北招生考试》2002年2月号转摘。
123. 研究考试制度推进考试改革,湖北招生考试,2002.2
124. 以考促学:高等教育考试的功能与影响,厦门大学学报,2002.2。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02年第4期转载;《高教文摘》2002年第7期转摘。
125. 基础应用并重,教学科研相长----厦门大学高教所、高教发展研究中心工作介绍,国际高等教育研究,2001.2;中国高教研究,2002.3
126.“科举学”的旨趣,《考试研究》2002年第1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3月。
127.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与精英性,东南学术,2002.2。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02年第6期转载。
128. '科举学':求解科举研究的最大值,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2.3。《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2年第5期转摘。
129. 高考改革与政治经济的关系(刘海峰、李立峰),教育发展研究,2002.6。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02年第9期转载;《湖北招生考试》2003年2月号下半月转摘。
130. 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模式的国际比较暨中国高等教育主要历史指标数值重建(第二作者),理工高教研究,2002.1;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02年第12期转载。
131. 岳麓之会感怀,国际高等教育研究,2002.3;《湖南大学报》2003年3月10日;《中国书院》第5辑,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
132. 高考改革与学校教育,中小学校长,2002.7;湖北招生考试,2003.2
133. “科举学位说”可以确立,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年7-8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2年第10期转载。
134. 高考改革的教育与社会视角,高等教育教育,2002.5。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02年第5期转载;《湖北招生考试》2003年4月号下半月转摘。《考试促进人的发展》,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4月。
135. 多学科视野中的科举制,厦门大学学报,2002.6。《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3年第3期转摘。
136. 高考改革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教育研究,2002.12。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教育》2003年第5期转载。
137. 我国普通高校扩招前后办学条件变化分析(刘海峰、谢作栩),教育发展研究,2002.12。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03年5期。
138. 走进考试历史,湖北招生考试,2002.10
139. 博饼非厦门独有的历史遗存,厦门晚报,2003年8月22日。
140. 从状元筹到博会饼,厦门晚报,2003年9月2日。
141. 探寻状元筹的全貌,厦门晚报,2003年9月9日。
142. 张家界游思,美中晚报,2003年8月9日。
143. 在公平与效率之间,国际高等教育研究,2003.2。《达拉斯新闻》2003年9月5日。
144. 知今通古看科举, 教育研究,2003年12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4年5期转载。('科举,非恶制也',《教育史研究》2003.1)。《教育发展年鉴》,首都师大出版社,2004年4月。
145. '沟通理论实践,弘扬考试文化',湖北招生考试,2003年12月号下半月
146. 科举教育与'科举学',《中国书院》第5辑,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年10月;《中国与东亚的教育传统(一):中国的教育与科举》,台北:喜玛拉雅研究与出版基金会,2006年7月。
147. 中国科举史上的最后一科乡试, 厦门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3年6期转摘;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3年12期转载。
148. 科举文献与'科举学',台大历史学报, 第32期,2003年12月。
149. 《大学之道----在建设一流大学的征程上》,见陈传鸿著该书,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厦大本色南方之强,国际高等教育研究, 2003年第4期)。
150. 《泉州古代书院》序,见陈笃彬、苏黎明著该书,齐鲁书社,2003年8月。《达拉斯新闻》2003年11月14日。
151. 中国高校校史确定的原则与标准,中国高教研究,2004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04年第2期。
152. 高考与录取制度改革的教育与社会视角,中国教师,2004年第2期。《新华文摘》2004年11期。
153. 传统文化与两岸招考改革,高等教育研究,2004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04年第4期。
154. 厦门大学校训、校歌与校史的特色,教育评论,2004年第1期。
155. 谁谓河广一苇可杭,国际高等教育研究,2004年第3期;达拉斯新闻,2004年6月4日。
156. 《中国考试思想史》序,见田建荣著该书,商务印书馆,2004年6月。
157. 高考制度中的千古难题,现代教育报,2004年6月14日。
158. 中国科举史上的最后一榜进士,厦门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5年1期;《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2005年第4期转摘;《文摘报》2005年3月6日;人大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2005年3期转载。
159. 《泉州古代科举》序,见陈笃彬等著该书,齐鲁书社,2004年9月。
160. 将博饼文化进行到底,厦门晚报,2004年10月9日。
161. 论西部地区的高考移民问题(刘海峰、樊本富),教育研究,2004年第10期。《关键时期的省思与直言》,开明出版社,2004年11月。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04年12期。
162. 高考制度与诺贝尔奖,湖北招生考试,2004年10月号下半月;科学时报,2006年8月1日。(《高考、诺贝尔奖与创新人才的培养》,《中国教育报》2006年9月20日)
163. 科举制----具有世界影响的考试制度,中国考试2005年1月,上半月刊研究版。
164. 追求卓越--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精英教育,《21世纪高等教育的挑战与回应》,台北:高等教育出版中心,2005年1月。
165. 为科举制平反, 书屋,2005年第1期。《新华文摘》2005年8期转载;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5年5期转载;《基础教育》2005年6期转载;《中国社会导刊》 2000年14期转载(《终结科举恶制;100年的误会》);《深圳特区报》2005年月转载(《理性认识和评价科举制》);《文摘报》2005年3月 6日转摘;《最佳教育随笔》,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英文版见Frontiers of Education in China, Vol.1, No.2, 2006.
166. 涛声依旧到客: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结语,国际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第1期;达拉斯新闻,2004年12月17日。
167. 科举学古今含义的演变,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5年7期。
168. 重评科举制度,厦门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5年3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5年3期。
169. 高考改革何去何从,教育研究, 2005年第3期。《新华文摘》2005年17期;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05年7期。
170. 为什么要为科举制平反,湖北招生考试,2005年4月号下半月
171. 《书院教育与科举关系研究》序,见李兵著该书,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05年4月;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
172. 科举西传说的来龙去脉,考试研究,2005年第1期(创刊号)
173. 走进西藏走近理想,国际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2期;中国教师,2005年8月。
174. 钟情书院谱新编----评邓洪波著《中国书院史》,《中国书院》第6辑,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大学教育科学,2005年第3期。
175. 高考改革首重公平,光明日报,2005年6月22日第5版
176. 《中国高等教育研究史》序,见李均著该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8月;国际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第3期;《大学教育科学》2005年第6期。
177. 终结盲目批判科举的时代,东南学术,2005年第4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5年第6期转摘;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5年11期转载;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05年9期转摘。
178. 百年回眸科举学,《百年跨越教育史学科的中国历程》,鹭江出版社,2005年1月。
179. 我们应该如何纪念科举百年,湖北招生考试,2005年8月号下半月;新京报,2005年9月1日。
180. 对科举缺乏尊重是民族的悲哀,新京报,2005年9月7日。
181. 《科举革废与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转型》序,见张亚群著该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
182. 中国大陆科举研究的发展与演进,见《东亚教育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05年6月。
183. 科举在国外,南方周末,2005年10月6日。
184. 科举制百年祭,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4期;中国教育报,2005年10月19日(《科举制度应该如何评价》);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6年第1期转载;《高校招生》2005年《招生考试理论专辑》。
185. 《泉州古代教育》序,见陈笃彬等著该书,齐鲁书社,2005年10月。
186. 院校合并、升格与发展中的更名问题,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11期。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06年第1期转载。
187. 外来势力与科举革废,学术月刊,2005年11期。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2006年第1期。
188. 竞争,高考的必然选择,中国教育报,2005年12月7日;人大复印资料《中学政治及其它各科教与学》,2006年2期。
189. 名山事业,丹桂飘香华中师大报,2005年12月6日。
190. 高考并非万恶之源,北京文学,2006年第1期。
191. 科举制为何需要平反昭雪,湖北招生考试2006年2月号下半月。
192. 科举制对域外的影响:文化的迁移与回归,《中华文化与域外文化的互动与融合》(二),台北:喜玛拉雅研究发展基金会,2006年4月。
193. Liu Haifeng, Rehabilitation of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Frontiers of Education in China, Volume 1, Number 2, April 2006, pp. 300-315.
194. Liu Haifeng and Wu Qiong, Consequences of College Entrance Exams inChina and the Reform Challeng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olicy (Korean), Volume3, No.1, 2006, pp.7-21.
195. 科举停废与文明冲突,厦门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196. 时来风送滕王阁,国际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第3期。
197. 科举传统与东亚考试文化圈,《中国与东亚的教育传统(二):东亚的书院传统与近代教育的转折》,台北:喜玛拉雅研究与出版基金会,2006年7月。
198. 高考改革与素质教育,红旗文稿,2006年第17期。
199. 《中国状元殿试卷大全》序,见邓洪波等编著该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10月。
200. 科举民俗与科举学,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10期。
201. 高考改革的统独之争,教育发展研究,2006年11A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教育》2007年1期;《新华文摘》2007年5期转摘。
202. 大学教师的生存方式,教育研究,2006年12期;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07年2期转载。
203. 在人文与社科之间——刘海峰教授访谈(刘海峰、樊本富),学术月刊,2006年12期。
204. 中国对日韩越三国科举的影响,学术月刊,2006年12期;《文摘报》2001年1月12日转摘;《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1月26日转摘;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7年3期转载。
205. 高考竞争的本质与现象,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1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教育》2007年4期转载。
206. 高考改革应稳步推进,中国高等教育,2007年2期。
207. 2005:中国的科举年,教育与考试,2007年1期。
208. 高考大势:兼顾统一性与多样化,潇湘晨报,2007年4月6日。
209. 我与高考的不解之缘,北京考试报,2007年4月28日。
210. 跨越时空的高考故事,光明日报,2007年5月16日。
211. 而立之年论高考,东南学术,2007年4期。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07年9月。
212. 科举文化与科举学;学术研讨会闭幕总结,《科举文化与科举学》,海风出版社,2007年5月。
213. 《科举学论丛》卷首语,《科举学论丛》第1辑,线装书局,2007年6月。
214. 科举试卷的史料价值--以科场策问为中心,《科举学论丛》第1辑,线装书局,2007年6月。
215. 1977年高考:一次空前的招生考试,教育发展研究7-8A期。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07年10期转载。
216. 三十功名尘与土--从参加高考到研究高考,教育与考试,2007年4期;湖北招生考试,2007年8月号下半月;《难忘1977:恢复高考的历史实录》,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
217. 从古代科举到当今高考,《世纪大讲堂》第13辑,辽宁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
218. 科举学的形成与发展,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219. 科举学的特点,文化学刊,2007年第5期。
220. 科举研究与高考改革,厦门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7年6期转摘;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07年12期。
221. 2007:中国的高考年,湖北招生考试,2007年8月号下半月。
222. 30年高考的回顾与思考,科学时报,2007年10月23日。
223. Influence of China's Imperial Examinations on Japan, Korea andVietnam. Frontiers of History, Volume 2, Number4, October 2007. pp. 493-512.
224. 高考改革的回顾与展望,教育研究,2007年11期。新华文摘,2008年4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教育》2008年2期。
225. 1977年高考:冬日里谱写的春天故事,厦门大学报,2007年12月1日。
226. 科挙學の形成と发展,日本北海道中国哲学会《中国哲学》第35号,2007年8月。
227. 大学亲民止于至善,教育与职业,2007年6月上。
228. 科举学与书院学的参照互动,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6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8年1期。
229. 关于恢复高考的一则考证,现代大学教育,2007年6期。
230. 高考是一种文化,教育与考试,2007年6期。
231. 高考改革的理论思考,招生考试研究,2007年第4辑。
232. 跨越时空,从参加高考到研究高考,中国教育报,2007年12月26日。
233. 《转型与建构:日本高等教育近代化研究》序,见吴光辉著该书,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12月。
234. 地域性与相关的科举文化圈----日本科举制之考察(吴光辉、刘海峰),日本学术研究志(日文),2007年创刊号。
235. 科舉學?書院學?參照互動,韓國學論叢(韓國),第30輯,2007年。
236. 融会贯通科举学--刘海峰教授访谈录(刘海峰、林介宇),《科举学论丛》2007年第2辑,线装书局,2007年6月。
237. 高考改革与多元招生体制,中国教育科研报告,2007年第3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9月。
238. 鉴古知今与知今通古:以教育史研究中的科举评价为例,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1期。
239. 史论结合相得益彰--读杨学为著《中国高考史述论》,中国考试,2008年1期。
240. 研究型大学的历史与文化底蕴,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年1期。
241. 考试立法应以史为鉴,湖北招生考试,2008年6月号下半月理论版。
242. 考试如同游泳,考试研究,2008年3期。
243. 为科举制平反不等于否定废科举,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年3期;新华文摘,2008年20期转摘。
244. 探访广东贡院明远楼,科举学论丛,2008年第1辑,线装书局,2008年6月。
245. 中国传统文化:不薄今人爱古人,(刘海峰、谷振宇),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第9期。
246. 科举含义与科举制的起始年份,厦门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8年第6期。
247. 高考改革:以不变应万变,光明日报,2008年10月22日。
248. 载着光荣与梦想远航,厦门大学报,2008年5月11日。
249.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高教所)建院(所)三十周年工作报告,国际高等教育研究,2008年4期。
250. 《二十世纪科举观之变迁》序,见陈兴德著该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1月。
251. 研究型大学的两校互竞现象,科学时报,2008年12月16日。
252. 时代与人物的互动:77、78级大学生群体扫描,教育研究,2008年12期。
253. 大学教师要追求以学问为乐的境界,科学时报,2008年4月15日。
254. 科举制与儒学的传承繁衍,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255. 文理分科乎?中国教育报,2009年3月9日。
256. 学术之美,一头雾水?中国教育报,2009年3月16日。
257. 大学教师不是蜡烛,中国教育报,2009年3月23日。
258. 文字会影响健康吗,中国教育报,2009年4月6日。
259. 《高考1977》:冬日里的春天,中国教育报,2009年4月13日。
260. 尽信网则不如无网,中国教育报,2009年4月27日。
261. 科举文学与科举学,《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年第2期。
262. 科举文化与古代文学的关联,《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年第2期。
263. 贡院:千年科举的背影,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5期。
264. 科举学的教育视角,理论月刊,2009年5期。《新华文摘》2009年15期转摘。
265. 《高考红绿灯:高招办主任札记》序,见林其天著该书,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
266. 2008年科举研究论著目录(刘海峰、刘希伟),科举学论丛,2009年第1辑,线装书局,2009年6月。
267. 高考改革的思路、原则与政策建议,教育研究,2009年第7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2009年5期转摘。
268. 高考是否有利于女生?中国教育报,2009年7月6日。
269. 从重学历到重学校历并非偶然,中国教育报,2009年7月13日。
270. 大师的离去与产生,中国教育报,2009年7月20日。
271. 从大学方位看教育地位,中国教育报,2009年7月27日。
272. 遵守规范关系学术成熟化与科学化,中国教育报,2009年7月30日。
273. 高考改革应顾及城乡公平,中国教育报,2009年8月16日。
274. 不应忘记79级,中国教育报,2009年8月24日。
275. 摆脱大学排行榜的迷思,中国教育报,2009年8月31日。
276. 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千年轮回的争论,法制日报,2009年8月26日
277. 高考不仅是一种考试,教育与考试,2009年第3期。
278. 青春作伴大学时光,中国教育报,2009年9月7日。
279. 跨学科的研讨与激荡,中国教育报,2009年9月14日。
280. 联合攻关与独立研究各有所长,中国教育报,2009年9月21日。
281. 高校的分类与定位,中国教育报,2009年9月28日。
282. 板凳学问与行走学术,中国教育报,2009年10月12日。
283. 统考为主,逐步走向多样化,中国教育报,2009年10月14日。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教育》2009年12期转载。
284. 奖掖后学薪尽火传,中国教育报,2009年10月19日。
285. 汉字的繁简与规范,中国教育报,2009年10月26日。
286. 跨学科、国际化的科举学研究,《科举学论丛》,2009年第2辑,线装书局,2009年6月。
287. 正说科举,《理工大讲堂录》,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
288. 秋月无边,厦门日报,2009年9月28日。
289. 学科交融产生科举学,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10月8日。
290. 高考改革的理论思考,《教育领导智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
291. 《中晚唐科举与社会的变迁研究》序,见金滢坤著该书,人民出版社2009年9月。
292. 高考改革的方案选择,湖北招生考试,2009年10月号下旬刊。
293. 两岸交流一苇可航,中国教育报,2009年11月2日。
294. 高校更名宜慎重,中国教育报,2009年11月9日。
295. 最著名的大学校长,中国教育报,2009年11月23日。
296. 招考改革事关教育全局,中国教育报,2009年11月30日。
297. 高等教育学:在学科与领域之间,高等教育研究,2009年11期。
298. 简评《明代科举文献研究》,光明日报,2009年12月12日。
299. 治学的地理位置,中国教育报,2009年12月14日。
300. 校长推荐制,能否打开另一扇窗?中国教育报,2009年12月16日。
301. 大学生态中的两校互竟,中国教育报, 2009年12月21日。
302. 知行合一的教育博士,中国教育报,2009年12月28日。
303. 大学排行榜时代的两校互竟现象,现代大学教育,2009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10年第2期转载。
304. 策学与科举学,教育学报,2009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10年4期转载。
305. 大学生的经典阅读,中国教育报, 2010年1月4日。
306. 大学校史不可牵强附会,科学时报,2010年1月5日。
307. 学术精品知易行难,中国教育报,2010年1月11日。
308. 教授中的教授,中国教育报, 2010年1月25日。
309. 尽信榜则不如无榜,中国教育报,2010年2月1日。
310.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中国教育报,2010年2月8日。
311. 知今有助于通古,中国教育报,2010年2月22日。
312. 深泉学院:世界高校中的另类,科学时报,2010年2月1日。
313. 里面的世界很精彩,科学时报,2010年3月2日。
314. 大学历史:在古今中外之间,见《聆听新知:2008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经典演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
315. 科举评价与高考改革,见《聆听新知:2008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经典演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北大讲座》(教育卷第一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0月。
316. 2009年科举学论著目录,刘海峰、刘希伟,《科举学论丛》2010年第1辑,线装书局,2010年3月。
317. 勉力捐款勤苦向学,科学时报,2010年4月20日
318. 中国高考向何处去?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0年2期;《高校文科学术文摘》2010年4期转摘,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教育》2010年7期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0年9期;中国教育科学;2011,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2月。
319. 《中国高等医学院校教育制度改革研究》序,见黄子杰著该书,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4月。
320. 为科举正名,厦门大学学报,2010年3期。
321. 统一高考无以取代自主招生仍需探索,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5月27日。
322. 高考未必一考定终身,科学时报,2010年6月1日。
323. 世界顶尖大学印象,科学时报,2010年7月6日。
324. 苏东坡的感叹,科学时报,2010年8月3日。
325. 科举就像古代帆船,科学时报,2010年9月7日。
326. 高教研究能否称学,科学时报,2010年10月12日
327. 高考改革推进的速度与条件,大学教育科学,2010年4期。
328. 科举政治与科举学,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5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10年第12期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1年第1期转摘。
329. 《儒风同仰:首届闽台孔庙保护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序,见该书,方志出版社,2010年9月。
330. 《多学科视野的科举学研究》序,见冯用军著该书,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10月。
331. 2009年科举学论著目录(续)(刘海峰、刘希伟),《科举学论丛》2010年第2辑,线装书局,2010年3月。
332. 学术刊物与学者的依存互动,高等教育研究,2010年第11期。
333. 先试点再推广是稳妥之计,人民日报,2010年11月18日。
334. 高校更名不足为奇,科学时报,2010年11月2日。
335.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成立小记,科学时报,2010年12月7日。
336. 高校办学模式应多样化,中国教育报,2010年12月20日。
337. 北京论坛印象,科学时报,2010年12月28日。
338. 《清代江西乡试研究》序,见姜传松著该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2月。
339. 合纵连横的大学联考,科学时报,2011年1月4日。
340. 在教育学与历史学之间--我的跨学科研究感悟,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1月20日。
341. 清末乡试中关于世博会的考题,科学时报,2011年2月1日。
342. 《黄冈历代进士考略》序,见王楚平著该书,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1年3月。
343. 都是排行榜惹的祸,科学时报,2011年3月1日。
344. 院系所的名称需要规范,科学时报,2011年4月12日。
345. 学术论文与学术随笔,科学时报,2011年5月3日。
346. 高考改革的突破口:自主招生的一个制度设计,中国高等教育,2011年9期。
347. 2010年科举学论著目录(刘海峰、冯建民),《科举学论丛》2011年第1辑,线装书局,2010年5月。
348. 再论科举文献与科举学,厦门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
349. 高考改革:公平为首还是效率优先,高等教育研究,2011年5期;《新华文摘》2011年18期重点转摘;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11年第9期转载。
350. 今又高考,中国教育报,2011年6月6日。
351. 当高考成为文化,科学时报,2011年6月7日。
352. 《中国科举文化》后记,科学时报,2011年7月5日。
353. 中国高考制度与基础教育的关系,『中国の基礎教育の現状及び戦略』(日本中国総合研究センター),2011年3月。
354. 科举、儒学与古代通识教育,(台湾)通识在线,34期,2011年5月号。
355. 高教供求关系发生逆转,中国教育报,2011年8月29日。
356. 两校互竞的变味,科学时报,2011年8月2日。
357. 书院在中国的命运,科学时报,2011年9月6日。
358. 大学联考何去何从?(李木洲、刘海峰),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9期。
359. 平行志愿投档模式的利与弊,教育发展研究,2011年18期。
360. 高等教育模式,期待百花齐放,金融博览,2011年10月上半月。
361. 囊萤映雪读书忙,科学新闻,2011年10期。
362. 高校联考向何处去?科学时报,2011年10月13日。
363. 立德立功立言坚持经世致用,中国教育报,2011年10月25日。
364. 自主招生新招迭出,中国教育报,2011年11月7日。
365. 悲喜大学排行榜,《科学新闻》2011年11期。
366. 净化高校学术环境,《科学新闻》2011年12期。
367. 多元分解:保送生制度改革之道(李木洲、刘海峰),中国高教研究,2011年12期
368. 书院与科举是一对难兄难弟,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6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12年4期转载。《中国书院》第八辑,湖南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
369. 高考改革是否能在公平与质量方面取得进展?中国科学报,2012年1月1日。
370. 麻省理工:学院还是大学?中国科学报,2012年1月4日。
371. 招考改革应稳中求进,中国教育报,2012年1月16日。
372. 论文与课题的匿名评审,科学新闻,2012年1期。
373. 清代科举考试中的冒籍问题及其现代启示(刘希伟、刘海峰),教育研究,2012年1期。
374. 刊以文重人以刊重,社会科学战线,2012年2期。
375. 高考次数是否应该增加?中国科学报,2012年2月22日。
376. 富润屋德润身,中国教育报,2012年3月5日。
377. 倾听教育研究之花开放的声音,中国教育报,2012年3月9日。
378. 如何兼顾考试公平与区域公平,中国教育报,3月19日。
379. 高考改革:理想图景与现实困境,光明日报,2012年4月11日;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12年6期转载。
380. 追溯历史真实,确立高校校史,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4月18日。
381. 西北联合大学的命运,中国教育报,2012年5月7日。
382. 《一梦五十年》序,见洪本祝著该书,海风出版社,2012年4月。
383. 科举革废与辛亥革命,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3期;《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教育--第五届海峡两岸教育史论坛论文集》,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9月。
384. 小事件引发大改革--高考分省命题的由来与走向(刘海峰、谷振宇),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年5期。
385. Liu Haifeng,The College EntranceExamination in China,International HigherEducation,No.68,Summer2012,pp. 23-25.
386. 高考60年,中国教育报,2012年6月4日;《重庆招考研究》,2012年第2期。
387. 高考:60年的历史记忆,光明日报,2012年6月6日;《北京考试报》2012年6月9日。
388. 77、78级大学生的命运与作为,光明日报,2012年7月25日。
389. 《清代科举冒籍研究》序,见刘希伟著该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5月。
390. 1952-2012:高考建制的花甲记忆,高等教育研究,2012年6期;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12年11期转载。
391. 2011年科举学论著目录(刘海峰、刘希伟),《科举学论丛》2012年第1辑,线装书局,2010年7月。
392. 《高校自主招生与高考改革研究》序,见张亚群著该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7月。
393. 十年来高校考试招生改革的新进展,中国高等教育,2012年19期。
394. 科举学与科举文学的关联互动,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12年6期。
395. 高考移民与移民高考,中国教育报,2012年12月10日。
396. 教育部直属高校应分布至所有省区(刘海峰、李木洲),高等教育研究,2012年12期。
397. 1977,我两次高考的故事,中国经济导报,2013年1月31日。
398. 论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的成立,教育研究,2013年1期。
399.《阳新进士录》序,见该书,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年1月。
400. 文化国情决定高考模式,中国教育报,2013年3月22日。
401.Reform of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Ideology,Principles and Policy Recommendations, Chinese Education & Society, Volumes46, Number 1, January-Fabruary 2013, pp. 10-22.
402.文化国情决定高考模式,中国教育报,2013年3月22日。
403.理性认识高考制度稳步推进高考改革,中国高等教育,2013年7期;《新华文摘》2013年15期重点转摘。
404.《多校区高校运行成本优化》序,见彭怀祖等著该书,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年3月。
405.《清代科举人物师承研究》序,见林上洪著该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5月。
406.高考不能脱离文化传统和社会现实,光明日报,2013年6月3日,刘海峰专栏
407.异地高考应因地制宜,光明日报,2013年6月4日,刘海峰专栏
408.严格限制和规范高考加分,光明日报,2013年6月5日,刘海峰专栏
409.高考时间固定为好,光明日报,2013年6月6日,刘海峰专栏
410.高考可贵,在于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光明日报,2013年6月13日,刘海峰专栏
411.维护高考秩序须加强立法,光明日报,2013年6月14日,刘海峰专栏
412.平行志愿的利弊得失,光明日报,2013年6月17日,刘海峰专栏
413.高考还能改变命运吗?光明日报,2013年6月18日,刘海峰专栏
414.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重构--基于中国高教史的考察,探索与争鸣,2013年6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3年10期重点转摘。
415.科举学的起承转合--科举研究史的千年回顾,社会科学战线,2013年7期。
416.如何面对高校生源危机,光明日报,2013年7月31日。
417.全国统一命题无法化解异地高考困境,教育发展研究,2013年17期。
418.历史需要诉说:西北联大的命运与意义,高等教育研究,2013年第9期;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14年2期转载。
419.英语在招考中的权重应适度降低,光明日报,2013年10月22日。
420.以平常心看待高考英语改革,中国教育报,2013年10月29日。
421.高考改革需要顶层设计,光明日报,2013年11月6日。
422.实现高考改革目标任重道远,光明日报,2013年11月9日。
423.高考改革的路线图,中国教育报,2013年11月29日。
424.高考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如何挂钩?中国教育报,2013年12月9日。
425.大学校庆的年轮、日期与功能,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5期。
426.台湾举人在福建乡试中的表现,厦门大学学报,2013年6期。
427.《元代科举与文学》序,见余来明著该书,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年11月。
428.高考:社会化考试如何推行(与蔡培瑜合作),光明日报,2013年12月30日。
429.2012年科举学论著目录(刘海峰、刘希伟),科举学论丛,2013年第1辑,线装书局,2013年7月。
430.中国教育史与科举研究的国际化--李弘祺著《学以为己:传统中国的教育》评介,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年创刊号(2013年12月)。
431.我与高考的不解之缘,见《那三届》,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2014年1月。
432.大学章程与教授治学在历史记忆中准确重构,光明日报,2014年2月11日;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14年第4期转载。。
433.高考科目改革:为什么首先是英语?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1期;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文摘》2014年2期转摘。
434.高考改革的新阶段思考,中国高等教育,2014年5期。
435.区域科举学的新开拓--评刘虹等著《清代直隶科举研究》,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年2期。
436.自主招生应加强高校内部监管,中国教育报,2014年4月24日。
437.高考改革:如何顺路线图到目的地?光明日报,2014年5月8日。
438.高考改革需要审慎决策,中国教育报,2014年5月21日。
439.深泉学院给国内教育的启示,光明日报,2014年5月28日。
440.高考加分应考虑可行性,中国教育报,2014年5月29日。
441.运用法律手段治理高招全过程,中国教育报,2014年6月17日。
442.大学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中国教育报,2014年6月24日。
443.江南贡院的命运,社会科学战线,2014年第6期。
444.高考分省定额制的形成与调整,刘海峰、李木洲,教育研究,2014年6期;《新华文摘》2014年20期转摘。
445.民国时期国立大学的设立与分布,李木洲、刘海峰,高等教育研究,2014年4期。
446.麻省理工:学院其实是大学,中国高等教育,2014年12期。
447.不拘一格录取夺刀少年传递正能量,中国教育报,2014年7月7日。
448.中国的律赋学与科举学,(韩国)冽上古典研究,40卷,2014年6月。
449.切实保障推免生自主选择的权利,中国教育报,2014年8月7日。
450.高校理事会真正理事任重道远,中国教育报,2014年8月20日。
451.让人民满意对国家有利,中国教育报,2014年9月19日。
452.为什么招生向特定地区倾斜(《深度解读考试招生改革》),《光明日报》,452.2014.10;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教育》,2014年12期转载。
453.贯彻意见精神推进新一轮高考改革,中国高等教育,2014年第21期。
454.清代福建乡试中的台湾因素,收入《科举制度在台湾》,里仁书局,2014年12月。
455.“学院”与“大学”名称辨,厦门大学报,2015年1月10日。
456.教育学刊物级别:不同高校评价与取舍的差异分析(程伟、刘海峰),教育研究,2015年1期。
457.高考改革最大难度在科目,光明日报,2015年3月14日。
458.2015年科举学论著目录(刘海峰、刘希伟),科举学论丛,2015年第1辑,线状书局,2015年6月。
459.学术刊物的初始形态,中国高教研究,2015年1期。
460.高考命题从分到统的历史逻辑,中国教育报,2015年3月2日。
461.美国弱势群体入学政策的法律审视与启示(覃红霞、刘海峰),高等教育研究,2015年3期。
462.日本高校招生考试改革困境与最新动向(刘海峰、胡永红),现代大学教育,2015年3期。
463.加拿大历史上统一招生考试的兴废与启示——基于制度变迁理论的分析(李欣、刘海峰),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年3期。
464.高考改革的期望与现实,中国高等教育,2015年12期。
465.科文与科举学,(韩国)冽上古典研究,第45辑,2015年6月。
466.高校院系所名称乱象背后的症结,探索与争鸣,2015年7期;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15年10期转载。
467.《高考论说》序,见王志武著该书,长江出版社,2015年7月。
468.高考命题分久必合,湖北招生考试,2015年24期。
469.千年科举的世纪反思,光明日报,2105年9月1日。
470.兼顾公平与科学的高考改革(刘海峰、李木洲),中国考试,2015年9期。
471.“弦歌不辍——抗战烽火中的中国大学”系列图书总序,河南大学出版社,2015年9月。
472.科举停废110年祭,厦门大学学报,2015年5期;《中国高校文科学术文摘》2015年6期转摘。《新华文摘》2016年第1期论点摘编;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16年1期转载。
473.科举制的废止与科举学的兴起,大学教育科学,2015年6期。
474.美国深泉学院:世界高等教育的奇迹,江苏高教,2016年第1期。
475.我的2016高教关键词:公平,中国科学报,2016年2月18日。
476.在遵循规律的基础上优化学术环境,中国科学报,2016年3月7日。
477.全国统考有利于高考公平,中国教育报,2016年3月8日。
478.均衡教育资源要步步“精心”,中国教育报,2016年3月13日.
479.高考新方案渐次推广是最优选择,中国教育报,2016年3月25日。
480.高考“女强男弱”的制度因素,中国教育报,2016年5月11日。
481.2015年科举学论著目录(刘海峰、刘希伟),科举学论丛,2016年第1辑,线状书局,2016年6月。
482.一流大学建设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探索与争鸣,2016年第7期;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2016年第10期转载。
483.东亚科举文化圈的形成与演变,厦门大学学报,2016年第5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6年第5期重点转摘。
484.科举制的遗产与申遗问题,教育与考试,2016年第4期。
485.中考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中国教育报,2016年9月29日。
486.《书山染翠 笔海碎浪》序,见刘羡冰著该书,澳门出版协会出版,2016年2月。
487. 《闽台交融的考试纽带:清代福建乡试研究》序,见刘一彬著该书,厦门大学出版社,2016年10月。
488. 《清代科举与经学关系研究》序,见冯建民著该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12月。
489. 高考是适应中国国情的考试制度——刘海峰教授访谈,《教育评论》2016年7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小学教育》2016年11期转载。
490. 状元筹、博会饼与金厦科举习俗,《科举制度在金门论文集》,金门县文化局、成功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出版,2016年12月。
491. 高考改革的回顾与展望之年,《中国科学报》2017年1月3日。
492.一流大学建设须“双管齐下”,《中国科学报》2017年2月28日。
493.为高考改革提供理论支撑,《中国科学报》2017年3月28日。
494.状元筹、中秋博饼与科举文化的现代遗存,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2期。
495.谈谈“教育学家”,中国科学报,2017年4月25日。
496.恢复高考四十年,光明日报,2017年6月1日。
497.“不惑之年”论高考,中国科学报,2017年6月6日。
498对弱势阶层拼高考多些理解,厦门大学报,2017年6月9日。
499.《科举学论丛》2017年第1辑卷首语,见该书,中西书局,2017年6月。
500. 2016年科举学论著目录,刘海峰、刘希伟,科举学论丛,2017年第1辑。
501.美国深泉学院:一个世纪的坚持,中国科学报,2017年7月25日。
502.读书是福:高考改变命运的深切感悟,教育与考试,2017年第4期。
503.《中国云南与东南亚、南亚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序,见唐滢、冯用军等著该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6月。
504.《新一轮高考改革的多视域考察:兼论浙江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序,见边新灿著该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7月。
505.恢复高考的史实复原,中国科学报,2017年8月29日。
506.科举与中国历史文化——艾尔曼教授访谈录,艾尔曼、刘海峰,《科举学论丛》2017年第2辑,中西书局,2017年9月。
507.“双一流”建设应注重效率兼顾公平,中国教育报,2017年9月22日;中国高等教育,2017年第19期。
508.“双一流”建设方案与高校发展规划,中国科学报,2017年9月26日。
509.《现代大学制度视域下的大学书院制研究》序,见何毅著该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6月。
510.恢复高考时未调用《毛选》五卷纸张,中国科学报,2017年10月24日。
511.我看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国科学报,2017年11月28日。
512.恢复高考40年的发展与变化,刘海峰、刘亮,高等教育研究,2017年第10期。
513.高校对社科文摘与转载刊物的定级及其影响,刘海峰、刘亮、程伟,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6期。
514.“双一流”建设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高等教育评论,2017年第2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12月。
515.闱墨再现科举实况的历史价值,福建日报,2018年1月28日。
516.我看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国科学报,2018年1月30日。
517.部省合建高校是高教管理体制的重要进步,中国科学报,2018年3月27日。
518.只问学术 无问西东,中国科学报,2018年4月24日。
519.少时最喜读增广,厦门大学报,2018年5月4日。
520.科举文献、登科总录与科举学——龚延明教授访谈录,龚延明、刘海峰,《科举学论丛》2018年第1辑,中西书局,2018年5月。
521.高考专业选择:热门的不如适合的,光明日报,2018年6月5日。
522.我看高考改革趋势,南方周末,2018年6月9日。
523.瓜田读书苦亦香,厦门大学报,2018年6月8日。
524.高考40年,制度变革显初心,刘海峰、刘亮,中国教育报,2018年6月14日。
525.高考时节谈高考,中国科学报,2018年6月26日。
526.恢复高考的重大意义与深远影响,中国高等教育,2018年第11期。
527.大学读书读到“疯”,刘海峰,厦门大学报,2018年7月6日。
528.高考不是政府退出就能解决问题,刘海峰,南方周末,2018年7月19日。
529.以学术为业,刘海峰,中国科学报,2018年7月31日。
三、作为第一负责人承担的科研项目
1. 中国考试制度与教育制度关系的历史考察,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八五青年课题,1991--1995.
2. 科举考试的作用与影响研究,全国教育考试九五重点课题,1996--2000.
3. 自学考试与其它教育形式的比较研究,全国自学考试委员会九五重点课题,1997--2000.
4. 自学考试理论研究,福建省自学考试办公室委托课题,1998--2001.
5. 科举与自学考试比较研究,福建省自学考试研究重点课题,1999--2001.
6. 科举制对西方考试制度的影响,教育部资助优秀年轻教师基金项目,2000--2002.
7. 自学考试在中国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全国高校教学研究会课题,2000--2002.
8. 高职高专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研究,教育部高教司课题,2000-2003。
9. 修订普通高等学校办学条件标准研究,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委托课题,2001-2002。
10. 确定高等学校校史的原则与标准研究,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委托课题,2001-2002。
11. 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研究,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001-2004。
12. 高考改革与多元入学体制研究,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2002-2005。
13. 科举文化的研究,全国教育考试科研十五课题,2002-2005。
14. 师范院校与农业院校更名问题研究,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委托课题,2003-2004。
15. 台湾教育行政部门取消联考对台湾学生来大陆就读的影响研究,教育部港澳台办委托课题,2002--2003。
16. 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2004--2007。
17. 《高等教育史》硕士生参考书编写项目,中国高教学会项目,2005-2006。
18. 我国高校招生考试的历史特点与现实状况研究,教育部法制办公室委托项目,2006。
19. 科举学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教育科学)2007年度课题,2007-2010。
20. 英国高等教育文凭项目研究,中国留学服务中心委托项目,2008-2009。
21. 《福建省志:社会科学志》之《教育学研究》,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2009-2010。
22. 自主招生与高考改革研究,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010--2012。
23. 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教育学重点课题,2011-2014。
24. 宁德师范学院发展规划,宁德师范学院委托课题,2011年。
25.《中国科举通史》,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013—2016。
26.大陆对港澳台地区研究生招生考试改革研究,教育部港澳台办委托项目,2014—2015。
27. 教育考试研究,江苏省教育考试院委托项目,2015-2016。
28. 高考制度改革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016-2019。
29. 福建省高考改革研究,福建省高校提升办学水平项目,2016-2018。
30.吉安中国进士文化园内容设计,江西吉水县文化局委托项目,2017-2019。
四、主要获奖情况
1. 《高考改革论》(个人著作),2015年12月获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
2.《中国科举文化》(个人专著),2013年3月获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
3. 《科举学导论》(个人专著),2009年9月获第五届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07年12月获福建省第七届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一等奖;2007年12月获厦门市第三届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一等奖;2007年10月被评为湖北省十大精品图书。
4. 《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研究》(第一著者),2012年10月获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2011年12月获福建省第九届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5. 《中国科举史》(第一著者),2011年9月获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6. 《中国考试发展史》(第一著者),2006年获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03年获福建省第五届社科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7. 《高考改革的理论思考》(个人专著),2009年10月获福建省第八届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一等奖。
8. 《科举制与“科举学》(个人专著),2005年获福建省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9. 《唐代教育与选举制度综论》(个人专著),1994年12月获全国第一届青年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优秀奖.
10. 《科举考试的教育视角》(个人专著),1999年10月获全国第二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11. 《福建教育史》(第一著者),1997年9月获福建省第三届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二等奖.
12. 高考改革:公平为首还是效率优先,2016年6月获福建省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13. 《科举学----21世纪的显学》,2000年12月获福建省第四届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
14. 《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三论坚持统一高考》,2000年6月获厦门市第四届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
15. 《科举学发凡》,1997年3月获厦门市第三届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一等奖.
16. 《科举制对西方考试制度影响新探》(独立作者),2003年获厦门市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17. 《学优则仕:教育与科举》(第一著者),2005年获厦门市第六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18.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比较研究》(主编),2003年获厦门市第五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19. 《中国科举史》(第一著者),2005年获第二届中国出版集团图书奖。
20. 《高考改革中的全局观》,2011年11月被评为《教育研究》创刊30周年优秀论文。
21. 《高考改革何去何从》,2011年11月被评为《教育研究》创刊30周年优秀论文。
22. 1996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23. 1999年获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资助
24. 2002年被评为福建省优秀青年社会科学工作者
25. 2002年获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奖
26.2013年入选福建省高校领军人才
27.2014年入选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
28.2015年入选厦门市拔尖人才
29. 入围新浪网2005年度文化人物,http://cul.sina.com.cn/2005rw/index.html
30. 2007年获厦门大学南强奖
31. 1988年获厦门大学嘉庚奖
五、主讲课程
1. 中国高等教育史专题,博士生课程
2. 科举学导论,研究生课程
3. 院校发展专题,教育博士课程
4. 中国高等教育史,硕士学位课程
5. 中国考试发展史,研究生课程
6. 中国科举文化,本科生课程。
六、指导研究生情况
指导博士生47人,其中31人获得博士学位,16人在读。联合指导毕业博士7人。
指导博士后研究人员7人,其中出站6人。
指导硕士生19人,其中17人获得硕士学位,2人在读。联合指导毕业硕士3人。
以上是聚英厦大考研网为考生整理的"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导师介绍:刘海峰"的相关考研信息,希望对大家考研备考有所帮助!
备考过程中如有疑问,也可以添加老师微信H17720740258进行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