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考指导 > 考研专业课 > 经验分享 > 正文

18跨考不容易:送上跨考建议&考研注意事项

作者:聚创考研网-a老师 点击量: 1067 发布时间: 2017-03-09 18:17 【微信号:扫码加咨询】

  正在择校择专业的很多18考研的小伙伴可能正在为要不要跨专业考研而纠结。其实跨考有利有弊,所以聚英考研信息网提醒选择跨考的小伙伴儿们可要三思而后行。

18跨考考研不容易:送上跨考建议&注意事项

  一、跨专业考研的原因

  1.谋求更好的就业前景

  本科的专业很难再社会上找到很好的工作,现在职场更多的需要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专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考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

  拥有真正专业技能的人才是就业市场的香饽饽,为了更好的就业前景选择跨专业考研。

  2.自身兴趣

  对自己本科的专业不感兴趣,想要在研究生阶段改为学习和研究自己感兴趣的专业。

  3.名校情结

  这种情结在考生当中非常普遍。许多考生在高考时与名校失之交臂,所以往往希望通过考研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有名校情结不可怕,在某种程度上它会激励考生加倍努力,是考生前行的动力。

  但是千万不可不顾及自己的知识储备、专业兴趣及日后发展,为了上名校而上名校,最终吃亏的只能是考生自己。

  4.谋求更优质的科研资源

  许多考生在四年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起了专业兴趣,希望能够在自己熟悉的某个领域有所突破,但目前的培养环境难以满足自身的需要。

  二、那怎样的跨度是比较合理呢?

  1.本专业与跨考专业的融合度

  经管之间的专业跨度不大,考研的专业课考试科目都学过。

  理工科跨考经管的比较多,这是相对比较容易的。尤其是数学专业的跨考经济,成功率相当高。管理科学与工程也是工科学生跨考比较多的专业。

  理工科想跨考人文社科,首先看有没有专业衔接的专业,比如新媒体技术方向,法庭科学方向,教育技术方向,都属于工科与人文社科的结合。

  管理类的专硕(会计、审计、图书情报)是属于跨考比较多的,因为初试内容比较简单,文理生都可以考,跨考难度较小。但复试的难度比较大,淘汰比例高!

  理工科之间的互跨,主要是看专业课考试科目是否有学过(初试、复试),跨考的时候注意去看一下学校的复试要求,有没有需要机试和实验的,这些是否有操作过。理工科专业细分非常多,专业之间差别也比较大,跨考是属于比较少的,除非有特定的兴趣爱好,一般不是很建议学生跨考。

  人文社科之间的互跨,一般比较冷门的专业比如:哲学、历史、大法学下面除了0301小法学的一级学科:政治学、民族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些专业毕业的学位证书都属于法学学士学位),这些跨考难度是一般的。因为报考的人比较少,竞争压力小。

  人文社科跨考难度比较大的是文学(尤其是新闻传播),法学【注意是法学硕士,而不是专门需要跨考的法律硕士(非法学)】。其次是教育学心理学。

  三、跨考最主要的是要注意哪些问题

  1.专业基础归零

  这几乎是所有跨考生的通病,因为考生面对的是一个陌生的学科领域,常言道“隔行如隔山”,本来专业基础薄弱,再加上同有四年专业经验的本专业考生竞争,其难度可想而知。

  建议跨专业的考生:一定要提早复习专业课,千万不要临时抱佛脚。

  最新的招生简章、专业目录和指定教材一般都在九月份前后发布,在这之前考生可以参考往年的参考书复习。如果不是更换命题组老师或调整专业方向,一般学校的指定参考教材变化不大,即使发生了变化,你已经复习了一段时间,对专业课有所了解,再调整也相对容易。

  对于跨考生来说,要在短时间内对一个全新的学科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就要一遍一遍的阅读教材。但是阅读并不是盲目的,必须抓住重点,考生可以参考历年真题,根据出题方向来把握复习重点。此外,可以向本专业的老师和同学请教,必要时可以报个专业课辅导班,他们的辅导很有针对性,有利于我们提高复习效率。

  2.信息收集困难

  考研,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一场信息战。对于参加考研的朋友来说,收集院校招生信息、考研动态、参考书目、报考时间等是必不可少的步骤。

  考生一定要充分了解目标学校和目标专业的情况,包括招生简章、专业目录、参考数目、历年报考人数和上线人数、各专业分数线等等。尽可能多的了解相关信息,才能正确的知道自己的备考,集中精力复习核心知识,不至于因为信息闭塞而走了弯路。

  在搜集复习资料的过程中,历年专业课的试题也是考生必备的资料,同学们可以去网站及目标院校收集。在此提醒所有的考生在搜集信息资源的过程中不盲目,不迷信,适合自己的才是最有用的。

 3.容易动摇

  由于跨考生面临的困难和压力很大,难免会产生急躁、不自信、孤独、甚至动摇心理,不少考生不能坚持到最后。比如有的同学在看到报考同一专业的同学复习很有效率,但自己状态不佳时往往心情抑郁、焦虑,进而怀疑自己,萌生退意。

  其实,随着复习时间的增加,在对复习效果有一定把握后,这种不自信的心理一般都会有所缓解。有压力是正常的,但是压力过大就应该提醒自己适当的做一些调整了。紧张、焦虑不一定是坏事,往往看考生是如何处理的。

      推荐阅读:
  2017考研失败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2018考研:你的考研计划真的适合你吗?


以上是聚创考研网为考生整理的"18跨考不容易:送上跨考建议&考研注意事项"的相关考研信息,希望对大家考研备考有所帮助! 备考过程中如有疑问,也可以添加老师微信H17720740258进行咨询。

分享:
学习QQ群
MORE
浏览过该网页的还看了 MORE
聚创考研网校微信 聚创考研网校微信